语文课堂中的几种虚假现象
2016-05-30方建交
方建交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进一个崭新的天地,使语文教学一扫应试教育体制下机械操作的生硬局面。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存在某种误区,所以给课堂教学抹上一层浓浓的虚假色彩。消除这些虚假现象,还其本色,方是语文教学的沧桑正道。
关键词:煽情 照本宣科 多媒体 课堂结构
以前,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时候,人们抱怨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现在,新课标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了,人们仍然在抱怨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原因何在?如果说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迷失于机械操作,那么当下语文教学又累赘于一些虚假现象,使其步履维艰,一直还原不了自己的本色。
据笔者观察,语文课堂的虚假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矫揉造作似煽情。大凡听公开课或示范课之类,教师往往会在导入这个环节下功夫,虽然导入内容千差万别,但是,一个基本特点却千篇一律,这就是煽情,试图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讲营造气氛。可是,很多情况下,这种所谓的调动其实就是矫揉造作。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背影》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父亲是伟大的,父亲是可爱的。父亲生养了我们,我们一定要爱自己的父亲----”这样的导入,除具有浓厚的煽情色彩外,完全是一通废话,为教学营造气氛的初衷也必然落空。除导入环节煽情以外,有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不忘煽情。例如在讲《蜡烛》一课时,当讲到老妇人掩埋苏军士兵的遗体后发出一声“母爱多么伟大呀”之类的感慨。不知教师想过没有,你的这点感慨不就是《教师用书》上的一点提示吗?这其间有你自己的心得吗?母爱是《蜡烛》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吗?你这点感慨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吗?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你的这点感慨只能是矫揉造作似煽情。
二.白开水似照本宣科。语文教学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也就是说,学生是主体,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学。可是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有些教师象征性地让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后就开讲,整个课堂再没有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我们当然不能一概抹杀讲课,有些课文必须借助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明白,有些背景知识,只有通过讲解,学生才能知道。但是这里所说的讲解却不是这种情况,他们总是不问有没有必要、不分轻重缓急,一概讲之。岂不知,他们所讲的就是《教师用书》提示的重复,没有任何新思想、新发现。教师讲的情绪激昂,学生听的昏昏欲睡。
三.偷懒似多媒体滥用。现在语文课堂令人眼花缭乱,其主要标志就是多媒体运用,这既是一个潮流,更是一种时髦。实事求是地说,有些情况下语文教学确实需要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它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如果用的恰到好处,能够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现在中小学多媒体运用有点“滥”,就是泛滥的意思,如果不很好地解决教师运用的理智性,很可能将来会成“灾”,亦即把语文教学导向歧途。这种“滥”表现在教师不问课型、不问有没有必要都要打开多媒体设备,有些课实在想不出该怎样用,干脆就把练习题投放在银屏上,美之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如果筛选出那些恰到好处的运用不论,单就大量的滥用现象,我认为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偷懒行为,省去了教师必要的板书和备课环节。多媒体的滥用与上级主管部门不恰当地要求有直接关系,有些上级部门来听课,只要教师没用多媒体,一概视为不合格,上有好之,下必笃焉。看来,根治滥用现象,还得从上级主管部门入手。
四.应景似课堂结构。语文课堂流程应该怎样安排最合理,应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课型来灵活掌握,无论是传统的结构还是创新似结构,只要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是应该提倡的。可是,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理念,或者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去体现这些理念,导致语文课堂结构安排上不知所措。具体说来就是,课堂花里胡哨,一会儿分组讨论、一会儿即兴表演、一会儿问答比赛等等,有时这个环节还不该结束,就匆忙打住进行下一个环节,似乎每一个环节模式不走到就少点儿什么。看上去丰富多彩,其实一点效果也没有,只能算应景似走过场。
这些虚假现象在日益淹没语文教学本色。我认为新课标的本质理念在于以人为本,终极目标在于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至于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这种理念,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多样性的。既需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更需要创新精神,而不是套用某种模式。但愿语文教师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探索,用扎实的教学实践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