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的有益启示

2016-05-30郑凌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

[摘要]在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与交锋的外部形式,以及文化思潮空前激荡的内部形式。各国之间各种文化力量之间的博弈空前激烈。文化逐渐成为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会议、讲话中屡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典范性地利用其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服务。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的有益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治国理政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宝藏,更通过王朝的更迭在兴衰成败中留下实践的经验教训。这为中国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习近平讲:“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治理国家和社会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1]

(一)政权与民心

习近平引用《管子·牧民·四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旨在道出执政与民心相辅相成的关系。康熙讲: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民心向背政治兴衰的核心:古代,秦有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反抗秦始皇滥用民力、横征暴敛;汉有绿林起义推翻王莽政权;唐有王仙芝起义,反抗唐朝黑暗残暴的统治。当代,汶川地震:胡锦涛总书记火速做出批示、温家宝总理当即赶赴灾区、人民解放军奋战在第一线;马航事件: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搜救;埃及大爆乱:中国派专机接回中国公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民为国本,国依民而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血的教训和经验前,告诫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到实处,赢得人民的拥护,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政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落脚点,从治国理念和指导思想的高度上赢得人民对我党的政治认同;从健全制度的厚度上捍卫人民的公平正义;从政策执行的实践程度上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温家宝讲:知政失者在草野,表达政府倾听民声、接受人民监督的施政理念。正确行使人民赋予权力,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的监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贯彻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民心所向,胜之所往是革命制胜的法宝,也是新时期治国的关键。

(二)选贤与能

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治国理政关键在党,更在人才。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与能,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习近平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对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对于人才、领导干部的选拔,古有晏子的因人而异法: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北宋王安石的实践检验法: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清有康熙的百姓推荐法:臣下之贤否……必询百姓,以是知之,等等。历朝历代忠奸参半,真正做到选贤与能谈何容易。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时代的新特征,建立科学有效的选贤机制,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其一,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政治上守规矩、廉洁、作风正派、能作为、有担当。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其二,破除制度壁垒,摒弃论资排辈。习近平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切实做到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任期制度。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在选拔人才上不分贵贱,公平竞争。建立透明、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调整、健全现有的干部任免制度,“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2]调动人才的竞争。让“金子”发光发亮,做到:用一贤人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准备。习近平引用“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3]旨在表明用人择其优点而不计其缺点,做到“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庸才不用。其三,注重健全完善人才考評体系:“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对于干部的“上”“下”不仅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考核,更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从多方面、多角度做出决定。坚持科学的人才观,人尽其才才是理想的局面。

(三)领导干部治国修养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重视官吏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中亦有三省吾身、反身而诚、洁己以进、知行合一的方法。习近平讲:“有的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这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是要贻误工作、贻误大事的!”[5]然欲在当今治国理政中达到平天下、天下大同,领导干部个人道德修养、党性修为与权力理性结合对于治国缺一不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6]

1.注重自身修养党性修为的修炼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修其心必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与天下”。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7]

其一,做学习型人才。正如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须作学习型人才,主动学习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警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切忌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8]学习不是一劳永逸,“面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时代要求还不相符的严峻现实,我们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主动来一场‘学习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9]把读书融入生活、工作,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廉洁的作风,入脑入心,活用于从政的行为。

其二,注重党性修炼。领导干部作为普通人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珍惜自己的人格魅力,洁身自好,做好普通人;作为领导干部要秉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习近平讲“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10]注重党性修炼,要在认真学习党的知识,遵守政治规矩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和提升自己。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主义,以三严三实不断地修炼打好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以三管三严: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党性修为不足的问题。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在提升自身修养和党性修为的基础上需建设和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和法治制度。习近平说:“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11]由此不难看出:全面从严治党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根基,法律是最大的规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将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一方面,依法治党有利于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从处理党内事务开始培养党员和党组织的法治意识,对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有着直接的意义;一方面,法治理念的贯彻,为领导干部党性的强化和政治规矩意识提供法制保障。传统文化是骨架,个人修养是肉体,党性修为是血液,中国共产党是头脑,法律是一柄利刃。一个完整的党员和领导干部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离不开个人修养和党性修为的内在动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指导,更需要法律为利刃扫清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障碍。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古语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习近平屡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的运用,学习要在丰富自身的基础上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应当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探寻其规律性,使其上升为理论,进而更好指导后续的实践活动。但理论作为意识的一种,并不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人们通过理论的学习,用知识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再将理论知识活用于实际问题,提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改造客观世界。

习近平强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12]其一、警惕经验主义。我们重视经验,但绝不局限于经验、受制于经验。经验要与理论相结合,使之成为理论的一部分,不把局部经验视为普遍真理,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其二、警惕事务主义。一方面,领导干部以事务繁忙为理由,不重视学习,长期以往,思想庸俗、落伍,遇到新问题难以应对解决。一方面,只学自己职务范围内的知识理论,教条式的理解实事求是,而不是真正用思想武装自己的全身,何以成为全面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四)国家治理形式

儒家主张:礼,是为政的基础,礼治与国家治理是密不可分。“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国之治乱,全系于礼之兴废”。“礼”源于原始社会的习俗,它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主张以张扬人的社会属性的方法来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中国古代“礼法互补”与“礼主刑辅”,这一观点并不等于封建“礼治”、“法治”能与当代的法治相辅相成。法家把“法”仅仅看作是君主的权力工具,这种“法治”是典型的封建专制政治,依然属于“人治”。因此,封建统治者可以礼法并用,即“礼法互补”与“礼主刑辅”。礼法并用是封建时期人治的特点,但实际上大多数是外儒内法,表面上讲礼义道德,实质却是用法施行严酷的封建专制。

礼治、人治、法治都是人类社会整合的手段。不同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形态、外部政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国家治理形式也不尽相同。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之后,国家才会自行消亡,或是以一种旨在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无论在社会、政治、經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要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在中国,古有“无为而治”的思想,今有法治理念。如今,中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法治、平等、自由、公正的价值观。旨在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通过法治社会的完善和发育培育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普及加强公民的法制观念使法律成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通过法治实践,提高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结语

对延绵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秉持尊重的态度,多一层思考,多一份传承。对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有益借鉴,使其重放光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4(01).

[2]保证干部能上能下[N].羊城晚报,2015—06—27(A01G).

[3]人民日报编辑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70.

[4][6][7][10][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3、405、405、405-406、406.

[5]陈锡喜主编.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53.

[8][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5、41.

[11]中共中央纪律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33.

作者简介

郑凌(1988-),女,福建建瓯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