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翼》论痹思想探要

2016-05-30欧晓波黄淦波林昌松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年1期

欧晓波 黄淦波 林昌松

【摘 要】 清代著名医家尤怡晚年所著《金匮翼》一书中,有7个章节(《痹症》《历节痛风》《鹤膝风》《腰痛》《项背》《臂》和《脚气》)涉及痹病,较为全面体现尤怡论痹思想。尤怡论痹善于继承发扬历代思想,治痹理法方药条理清晰,选方博采众长,标本兼治,遣药务实重效,中正平和,为治痹思想集大成者。

【关键词】 痹病;金匮翼;治疗思想;尤怡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1.015

尤怡(1650—1749),字在泾,清代长洲著名医家。尤怡师承马元仪,受李中梓、喻昌影响较大。毕生致力于张仲景著作的研究,医术精湛,学验独到,一生著述颇丰,传世著作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1]《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这些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参考价值,对后世医家的影响颇大。尤怡晚年著作《金匮翼》为其杂病证治思想之总成,该书痹病证治思想承前启后,治痹理法方药多有独到之处,对现代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金匮翼》论痹,绝不空谈理论亦非热衷于收集方药,其理法方药一应俱全,体系完整。然而,《金匮翼》论痹之篇章分散在不同的门类,涉及《痹症》《历节痛风》《鹤膝风》《腰痛》《项背》《臂》和《脚气》7个不同章节,对于现代中医治痹的系统继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整理提炼尤氏证治思想,对所选方剂追根溯源,以期较完整地展现尤怡论痹精华。

1 《金匮翼》论痹之理

1.1 继承《黄帝内经》[2]“三痹”,发展“热痹”理论 《金匮翼·痹病统论》论痹之机理,分痹之门类,全面继承了《素问·痹论》思想。《金匮翼》采用病因症状相结合的方法以分类痹病,其主要根据《素问·痹论》的核心思想,分为“风气盛”之行痹、“寒气盛”之痛痹和“湿气盛”之著痹。尤怡在历代医家痹病思想基础上全面论述“热痹”一证,使痹病体系发展完善。“热痹”一门最初来自《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经宋金元时期不断发展[3],至清代,“热痹”诊治已然形成,并得到更大程度的完善。例如,与尤怡同时代、同地域的名医叶天士精通热痹的诊治,在《增补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中提到“湿热流注,四肢痹痛[4]”,并治以防己、蚕砂、石膏等寒凉性药。但叶天士在其著作中随医案进行讨论,没有系统论述理法方药。尤怡在《金匮翼》中独立“热痹”一门,从热痹之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体系。尤怡一方面继承了《内经》“阳遭阴,故为痹热”的相关理论,更为重要的是选取了《圣济总录》“升麻汤”、刘河间“升麻汤”和《千金》犀角汤治疗热痹。在《金匮翼》中,尤怡形成四痹体系:行痹(即风痹)、痛痹(即寒痹)、著痹(即湿痹)和热痹,提出了完整的证治方案,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1.2 痹病各门阐发喻昌之未述 经《金匮翼》与《医门法律》相关章节的文献比对,发现《金匮翼》痹病的分门别类深受喻昌《医门法律·附痹证诸方》篇的影响。然而,《医门法律》没有系统地阐述痹病的理法方药,仅仅在《医门法律·中风门》中通过《附风痹》和《附痹证诸方》2个小篇章简要地描述和罗列相关方剂。《金匮翼》则补充了喻昌未明之处。例如,针对《附痹证诸方》论述“痹在臂,用十味挫散”一条发展成“臂痹”和“臂痛”2个门类;将“痹在筋,用羚羊角散”一条阐发成“痉挛”门,单独论述。由此可见,《金匮翼》在继承《医门法律》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痹病的理法方药,阐述喻昌未言之意。

1.3 《金匮翼》论痹之病因病机

1.3.1 痹病之病因病机对《内经》《金匮要略》的继承 尤怡论痹之病因病机系全面继承《内经》思想。《痹症统论》篇认为痹病的病因病机皆来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2]。尤怡认为,行痹病因病机是“风气胜”,是风邪入侵机体,且风气善行而变化多端;痛痹是“寒气偏胜”,寒邪进入机体经络,涩而不能通行;著痹是“湿气胜”,营卫之气和湿气留聚,著而不移,而且多发在机体下部,可以挟寒或热;热痹,尤怡认识尤为深刻,认为是“闭热于内”,热痹并非单纯由于热邪或者温邪侵袭机体而成,而是先有蓄热在体内,遇到风寒湿气客附机体,原已经形成的蓄热被寒气所郁结,气不得通形成热痹。关于痹病的病因,尤怡则全面继承了《金匮要略》思想。《金匮要略》论痹,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从微观方面论述,使痹证的病因病机更加丰富[5]。《历节痛风》[1]篇继承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的思想,指出“饮酒当风”和“汗出入水”是历节痛风的病因;《湿冷腰痛》篇阐述了张仲景肾着的病因理论,认为肾着之因在于“坐卧湿冷,久久得之”。

1.3.2 病因病机理论对正气亏虚的重视 《金匮翼》将正气亏虚视为痹病发生的内部重要因素。正气内虚可以成为外邪乘势入侵造成痹病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成为气机经络阻滞的重要原因。尤怡在《风虚腰痛》篇引用《素问·评热病论》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的论断,认为在正气虚损或虚衰的情况下,邪气趁虚而入。尤怡多次在不同的篇章提出相关正虚邪凑的病因病机[1],《历节痛风》篇指出“血气虚弱,风寒袭入关节,不得流通”;《臂痹》篇指出臂痹的原因是“血弱而风中”;《风虚腰痛》篇指出“风虚腰痛者,肾虚而风冷乘之也”;《肾虚腰痛》篇指出“精气不足,足少阴气衰也”;《行痹》篇指出“血痹者,以血虚而风中之”。正气虚衰造成气血阻滞或不能濡养经脉也是痹病的成因,例如《臂痛》[1]篇指出“臂痛有痰、有虚、有气血凝滞”;《挛症》篇指出“有虚,经云:脉弗荣则筋急”。

1.3.3 《金匮翼》重视“疼痛”症状的深层原因 《金匮翼》论痹非常重视痹病出现的疼痛症状,并且认为诸多疼痛症状与经络阻滞有关[1]。尤怡对痹病疼痛的理论发展,是受《中藏经》“痹者闭也”论述的影响。一方面,尤怡认为痰饮湿浊瘀血阻滞经络是痹病疼痛表现的深层次因素。《痹症统论》篇曰:“夫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显然是受到《中藏经·论痹》篇的影响,认为痹病是五脏六腑感邪气,真气内乱,造成“闭”而不仁的痹病。另一方面,尤怡认为“闭”也即是痰饮、湿浊、瘀血等阻滞了气机和经络的结果。例如,湿热腰痛是“湿热蕴积,流注肾经”;食积腰痛是“食滞于脾而气滞于肾也”;瘀血腰痛是“有损伤,则血脉凝滞,经络壅滞”;臂痛是“臂痛有痰、有虚、有气血凝滞”。所以,无论是外邪,或者是正虚,或者兼而有之,在许多痹证中直接表现为痰饮、湿邪、瘀血阻滞经络气机,产生症状多有疼痛。《素问·举痛论》阐述了相关的机理“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2]。这对于临床治疗痹病的“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 《金匮翼》辨证治痹之法

2.1 祛邪以通为用,通络活血除痰止痛 《金匮翼》治痹祛邪为第一要法,痹病各门类祛风寒湿邪一以贯之。祛邪法的目的是经络通畅,气血活顺,痰瘀得清。因此,祛邪法的本质就是发散风寒湿三邪,以达到通经络、活血祛瘀、消痰祛痰、利关节而蠲痹的目的。如前分析,《金匮翼》重视“疼痛”症状,挖掘其深层的原因是风寒湿邪盛导致经络阻滞,痰瘀拥塞气机,关节不利的结果。李东垣[7]在《医学发明》中根据“痛则不通”,确立痹病的治疗机制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脉,则痛去矣”。在这些前贤的经典论断基础上,尤怡确立了祛邪为要,通络活血除痰止痛等手段以治痹病,例如痉挛用“养血地黄丸”,痛痹用“一颗金丹”养血活血以通利血道;行痹用“如意通圣散”散寒活血理气;臂痛“指迷茯苓丸”、湿冷腰痛“牵牛丸”、瘀血腰痛“复元通气散”则皆为祛痰祛湿以条畅气机之法。以上各法,无论选方如何多变,药味如何组合,最终达到散风寒湿三邪,使肌肤腠理、关节骨骼气脉通畅,止息痹痛之功。

2.2 健脾强肾,壮骨强筋为治本之法 《金匮翼》治痹各方剂重视健运脾胃,补肾气,益肝血,强筋壮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主四肢肌肉。若机体遭受风寒湿外邪侵袭,致痹病形成,从而导致正气虚损,脏腑功能失调;若机体本来正气不强,脾胃运化虚弱,肝肾不足,则四肢肌肉失于濡养,机体则更易感外来风寒湿邪气侵袭,久则痹病难愈。脾失健运,则湿痰内生,可流注关节,出现痹病的新进展。肾主骨,主藏精;肝主筋,主藏血。若肾精不足,肝血亏虚,则骨骼、关节、筋腱失养,风寒湿三邪外袭营卫为痹,久之内舍于肝肾,出现内脏筋骨同病。基于此,《金匮翼》论痹治本之法重视健脾、益肾、补肝血。例如,湿冷腰痛“生附汤”有二术茯苓健脾之用;历节痛风“牛膝汤”、风虚腰痛“独活寄生汤”暗含四物以养肝血濡养筋腱;肾虚腰痛“麋鹿丸”“青娥丸”“无比山药丸”直补脾肾;历节痛风“没药散”“抵圣散”、著痹“经验加减二妙丸”直接以虎骨壮骨。

2.3 调和阴阳,气血和则痹蠲 《金匮翼》调和阴阳气血以治痹,也即是“医门八法”之“和”法。当风寒湿三邪入侵,此时机体阴阳气血平衡被打破,正邪之间继而出现偏胜偏衰,于是调和应用气血成为针对根本病因病机的治疗大法。尤怡使用“和”法损气血之有余补其不足,恢复或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气为阳,血为阴,调理气血即是调理阴阳。《金匮翼》中治痹调气之法以调和气机为主,补气为辅,重点在于气机通畅则气可补,邪可去。如项背痛使用“椒附丸”“回头散”和“顺气散”调理脏腑气机的升降。《金匮翼》治痹调血之法以益精血为本,通瘀理血为用。如著痹之“经验加减二妙丸”得益精血之妙;鹤膝风之“蛜(虫祁)丸”在散风通络群药中滋养精血;历节痛风之“牛膝汤”养血以四物桃仁为用;痉挛之“养血地黄丸”专事养血益精;热痹与历节痛风“犀角汤”则为血热凉血之法。

2.4 内外兼治,多法综合 《金匮翼》针对痹病的复杂性,采用内外兼治,使用多种治法。《金匮翼》所涉及痹病,发病涉及脏腑不一,严重程度各有深浅,病变部位变化多端,病情症状属性复杂,故此,不能单一依靠内服汤药。因此,《金匮翼》对痹病的治疗是以内服药剂为主,针刺、外敷等外治法为辅。内服药剂全面丰富,包括汤剂、丸剂、散剂和食疗法。取汤剂之速效治病种,如《热痹》之“河间升麻汤”;取丸剂之缓,平和而长期调理,如痛痹用“一颗金丹”;取散剂之散邪,治急病,如行痹用“四妙散”;食疗法取其平和,如臂痹“乌

头粥”。《金匮翼》治痹外敷药膏,如行痹用蓖麻子、草乌头和乳香炼猪脂为“摩风膏”,用手心搓热药膏后“以药涂摩攻注之处,大妙”[1]。

3 治痹选方用药

3.1 博采众家方剂,重视实效,不拘一格 《金匮翼》论痹选方涉及的著作丰富,几乎包含了自汉唐到明清的著名论痹思想,堪称集历代治痹之要。本研究对《金匮翼》治痹所选方剂,尤怡没有明确指明方剂出处的,进行文献挖掘,并采纳该方剂最早的文献记载作为著作出处。结果发现,《金匮翼》治痹所选方剂涉及的著作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超过16种之多。其中有来自官修的方剂如《圣济总录》的“没药散”“白头翁酒”;有来自医学大成者,如王肯堂《证治准绳》“经验加味二妙丸”,许叔微《普济本事方》“麋鹿丸”,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顺气散”等。

尤怡的选方总将临床之效用放在首位,不拘一格,即包含汉唐医学经典,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的“大枣汤”;金元四大家,如朱丹溪《丹溪心法》“治痹走注疼痛方”,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一颗金丹”;也包含了许多民间行之有效的方药和治法,如“摩风膏”。《金匮翼》治痹之方既体现主流经典医学思想,也寻求特色鲜明,效用为先的民间验方,不受医家著作的名气所累,体现尤怡务实的医学境界。

3.2 治痹用药凸显和缓平正特点 尤怡治痹用药多为药性平和,以和缓平正见长。后世江苏名医费伯雄力倡和缓平正之风与尤怡用药有一脉相承之意,费氏在《医醇剩义·自序》中论述“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缓治也”。《金匮翼》治痹之气血之药极为平和,大抵四物、人参、黄芪之类,在行痹一门的治疗中特别提到驱散风邪需兼以行血之剂,影响了后世费伯雄的风痹“血不荣筋”机理,并影响费氏“以养血为第一”[9]的治法思想;通络之品喜用威灵仙、桑枝;祛湿化痰惯用苍术、白术、茯苓、橘红;化瘀多用桃仁;对于性剧烈之药如乌头类,尤怡使用配伍精当的《普济本事方》“乌头汤”和“川乌粥”法,尤其“川乌粥”的特殊煎煮法是为了去性存用,使治疗更为中正平缓。

3.3 治痹用药善用血肉有情之品 尤怡治痹选药善用血肉有情之品,使用动物类药也是治痹选药的一大特点。据对《金匮翼》相关痹证门类采纳方药统计,尤怡使用动物药治疗痹病的有虎骨、犀牛角、羚羊角、象牙、鹿茸、猪腰、桑螵蛸、羊肾、穿山甲、龟板、白花蛇、全蝎、地龙、僵蚕、壁钱等血肉有情之品。选用动物药涵盖了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昆虫类,是痹证用药的突破。

3.4 治痹善于以酒为引 《金匮翼》各治痹方中多以酒为药引。如《历节痛风》所录9方中有7方用酒;腰痛门、脚气门、行痹、痛痹、痉挛方剂皆有用酒做引。尤怡治痹选酒是为了利用酒大热大辛之性,全身无经不达,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祛风湿。这在当代痹病治疗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4 结 语

《金匮翼》论痹,博采历代之长,对痹病分门别类、病因病机、理法方药阐述切中要害,言简意赅,选方务实,对历代医家思想多有发挥。《金匮翼》论治痹病,集中体现了尤怡善于辨证,标本兼顾,内外兼治,治疗平和而重实效的学术特点,对后世学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5 参考文献

[1] 尤怡.金匮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4-16,136-137,170-174,180-192.

[2] 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6,77,85.

[3] 胡荫奇,常志遂.痹病古今名家验案全析[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4] 叶天士.增补临证指南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86.

[5] 席鹏飞,马晓峰.《金匮要略》对《内经》痹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508-509.

[6] 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72.

收稿日期:2015-07-22;修回日期: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