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2016-05-30张晓霞
张晓霞
【关键词】 作文教学;素材;挖掘;角度;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122—01
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挖课本内容,积累材料,指导学生借用课本中的材料证明自己文章的观点,会写出上乘之作。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几个材料一个角度考虑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以从诸多方面提炼运用该文素材。1.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考虑, 缪贤有慧眼识才的眼光,他从蔺相如劝自己别“亡赵走燕”的事件中,看到蔺相如是个人才,便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不惜公开“隐私”,挺身而出,推荐蔺相如承担出使重任。蔺相如果然有胆有识,不辱使命。2.从蔺相如角度考虑,他有远见卓识,眼光非凡。当缪贤想应燕王之邀弃赵走燕时,蔺相如劝导缪贤:势力小的燕国怕势力强的赵国,结果只能是燕缚他还赵,不如不去。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才免遭杀身之祸。3.在完璧归赵故事中探寻蔺相如无人可比的眼光。他根据赵弱秦强的现实,提出了“宁许之而负秦屈”的主张,并毅然出使。当他将和氏璧呈给秦王时,敏锐地觉察出秦王不会兑现诺言,便设计要回了和氏璧归赵。4.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考虑,蔺相如是有眼光的。面对廉颇负气寻衅,贬损自己;他深深地知道“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知道这样做与己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而使廉颇幡然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合欢,使强秦不敢虎视赵国。
《 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有参透人生意义价值的眼光。在李陵事件的牵连中,他可以选择节气般的死亡,但他认识到这只会使他的人生“轻于鸿毛”,毫无意义,而他的历史巨著“草创未定”,他不能死。于是,他选择了接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并且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于是便发愤著述,呕心沥血,笔耕不辍。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 《史记》,他的成就光照日月,他生命的价值‘重于泰山.眼光可谓超群。
《屈原列传》一文中,屈原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具有民本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忧心于人民,忠贞于君王,致力于楚国的强大。于是,有革除弊政的提议, 有缔交齐国共同抗秦的正确主张,有杀张仪绝后患的呼声。但昏愦无能的楚怀王却听信谗言,疏远他;子兰之流,又力劝怀王和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屈原的眼光岂能是群小所能及。他虽被顷襄王罢黜,仍心系楚国,胸怀天下,沉汩罗前还担忧着“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始终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一贯超凡脱俗的眼光,使他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二、一个材料几个角度挖掘
有些选文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也就探究出了该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几个观点。比如:宋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当写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它启示我们:平坦之地只能看到平常之景,想要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要到“险远”处。于是写“努力”“追求高远”“眼光”等立意的作文就可以用到该文材料了。其次,文中还提到他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还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都退出了。退出之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他十分后悔盲从。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它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于是写“自信”、“盲从”、“追求”“成功”等立意的作文就可以引用该文了。其三,文中还提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意思是人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于是写成功的要素”“志、力、物”或“成功需要综合素质” 等话题的作文就可引用本文材料。其四,文中结尾总结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言外之意,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经调查而道听途说,或瞎指挥,肯定误事。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来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虽也未弄清真正的原因,但其精神行为就值得赞扬。这样在写“调查研究”“科学态度”等立意的作文就可用到该材料了。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