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四法”
2016-05-30高劲彦
高劲彦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117—01
一、课前精心准备
1.了解学情,强化课前预习。在设计学案时,我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在课前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要他们做好必要的预习。
2.重新整合历史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历史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课程,要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通过这些内容组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1.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趣”。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悬”。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巧”。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历史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得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历史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历史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历史学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随着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能力。如可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兴趣,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反而会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