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要把握的几个关键
2016-05-30张梅艳
张梅艳
【关键词】 物理教学;力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113—0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涉及的力学知识并不多,但是针对初中学生而言,掌握起来难度还是不小。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困惑多,再从近年来会、统考试卷中分析,力学知识已成为学生失分的主要方面。经过多年教学中的摸索,笔者积累了一些巧解物理力学难点的方法。下面,就此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要深刻理解力的物理概念,理清概念所包含的意思
初中力学问题的关键是要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一个力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物体,也就是说只要有力的存在就一定存在施力物和受力物。如果找不到施力物,那么这个力就不可能存在。例如,对面飞过来的篮球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进行受力分析,有的学生会认为篮球除受重力外,还要受向前的推力,那么这个推力到底存在吗?我们先假设它存在,那么这个推力的施力物是谁呢?而这个施力物是找不到的,所以论证了这个力是不存在的。其二,两个物体之间要发生相互作用。发生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指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改变的趋势,所以有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力。
二、要学会正确分析、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情况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时,多数学生会出现多力、少力或力的大小、方向判断不准确的现象。教学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先按方向进行分析,切记不能全面开花。在对某一个方向受力分析时,对其他方向暂不去考虑。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对力的个数判断不准确的现象。如,向前推动放在地面的物体,分析力时,先给学生分析向前的推力,再分析向后的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向下的重力。这样层层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构建空间思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空间思维的构建是最重要的,因为许多物理过程是动态的、理想化的。通过一定的物理思维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把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以思维的形式得到,这种方式在解决问题时极为有效。
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不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都受到浮力,接着思考以下几个思考题:1.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呢?2.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3.用钢铁制造的大块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呢?然后通过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了解重力和浮力的大小的关系,并根据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四、挖掘生活中的力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以教材为基础,生活为补充,将源于生活的物理现象再还原到生活之中,为生活的奇异现象提供科学的依据,破解学生的困惑。如,进入教室开门的时候,让学生体会手推门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的施力及施力的大小来表现出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然后让学生总结其中的道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力的相互作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拔河比赛中胜负双方对绳子的拉力大小。凭想象,学生会认为胜方对绳子的拉力大,笔者事先准备好带轮的滑板和绳子,让力气大的男生站在滑板上与站在地面的力气小的女生进行比赛。结果男生大败,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的心理。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总之,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新增的科目,对于新接触物理的学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力学知识更是以后学习物理的基础,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对物理知识学习。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反思、总结,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