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2016-05-30丁桂芳

甘肃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标提问中学语文

丁桂芳

【关键词】 中学语文;中标;求法;探疑;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101—01

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笔者认为,用精美提问来结构语文课堂,教师应该注意做到:

一、中其“标”,有的放矢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如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姿势……)(2)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生答:因为她疼爱、关心我。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时我接着问: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学生恍然大悟,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求其“法”,管中窥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三、探其“疑”,平中出奇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就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似乎没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

比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这句话,学生很可能一掠而过,不去领会其内在深意。对此可以提问学生: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根据何在?“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学生经过琢磨,讨论,就能进一步明白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透其“表”,化深为浅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就能启开一扇扇心灵的门扉,让无比绚烂的知识阳光装满年青一代的心坎。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中标提问中学语文
工程中标信息
工程中标信息
乘风破浪,广日电梯第八次中标中城联盟联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