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的重要性

2016-05-30王洪旺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王洪旺

【摘要】:数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情景教学,要把数学教学当成一种活动,让老师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更好的去领会知识。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整个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都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把思维的过程纳入到情境中去,就会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任何的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设计生活情境,让孩子融入数学

大多数的小孩儿都喜欢做游戏,这也是儿童的本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中的实践表明,适当的采用游戏式教学将大有好处。笔者从教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游戏教学这一手段,而且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笔者在一年级的教学时,在上到上册《数字7的读写》时,在授课之前专门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款游戏,让7名学生围着6张椅子绕圈,然后让其他的学生在一旁唱歌,当歌声停下来后,7位同学奋力的抢属于自己的座位,比谁的速度快。在这个游戏当中,学生能够很直观的树立对数字的概念,同时了解到“6比7少1,7比6多1”,这样做游戏不仅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乐趣,而且也复习了上节课“6”的相关知识,一举多得。

对于小学生一年级来说数学加、减运算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也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必须反复练习,但是反复的联系又会让一年级的小学生烦躁,于是笔者在教学练习中设计了“找朋友”、“夺旗子”、“摘果实”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都是学生最喜欢玩的,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初步了解了計算方法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接力的比赛,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做好准备。随着比赛“开始”的口令下达,各小组第一个接到水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式子,接着传递给下一位同学,每组学生都齐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这个游戏,使学生非常感兴趣 ,课堂效果好。通过这个游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设计游戏情境,让孩子快乐学习

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有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其中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伴随其左右,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数学问题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去,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常识出发,创设通俗、易懂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体验、思考,这样能更好的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的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的去理解数学。

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的时候设计的“超市购物”的情境,其中笔者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一个学生拿着6元钱去购物,假如他想买一个8元钱的文具盒,那钱够不够呢?如果不够怎么办?这时候学生们都争相发言,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第一种答案,回去拿2元钱再来买;第二种答案,问其他小朋友借钱买;第三种答案,钱不够的话看看有没有6元钱的文具盒,让他改变主意就买6元钱一个的文具盒;第四种答案,可以去跟卖东西的人讨价还价,叫他打个折,8元钱的文具盒6块钱就买了吧,等下次还去你这儿买。听到这些答案,笔者真为小朋友的随机应变能力感到高兴,这种生活情境的课堂教学在让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设计故事情境,发挥孩子想象空间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把问题用童话故事描绘出来,就会给数学问题赋予丰富的情节,这样的话能极大的刺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探究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经常会把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编成许多的小故事,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能让课堂效果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和减法(一)”时,笔者根据一道题目来编了一个小故事:在原始森林里,住着各种各样可爱的动物,他们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着。有一天,是小熊的生日,他就邀请了最要好的朋友来他家做客。小鹿住的最远,于是一大早就开车过来了。他带了3桶最好的牛奶送给小熊。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熊,小熊,快看门,看我给你带了什么?”小熊闻到奶香味就赶紧迎接出来,小熊很高兴,叫小鹿进屋坐。过了一会儿,小兔子也赶过来了,送给小熊20个菠萝。小猴也敢过来了,他带了8个香蕉给小熊。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熊一个漂亮的花篮。小狐狸是最后一个赶到的,比较吝啬,什么礼物都没有带给小熊,还偷吃了小兔子送的3个菠萝,这让小熊特别的不高兴。故事讲完了,同学们算一下,小熊共收到了多少水果?最后还剩下几个菠萝?学生们听的津津有味,积极性可高了,于是很快就得出了题目的结果:20+8=28,20-3=17,笔者又鼓励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自己编故事,学习数学计算,学生们学的都很高兴,主动性强。

四、设计活动情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活动能够提高儿童的思维,如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儿童的思维活动就得不到发展。数学思维的培养不能单纯的依靠老师的讲解去获得,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自己去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手做、耳听、眼看、大脑想的过程中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就必须把数学问题情境化,让学生将自身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去。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而且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

例如在教学生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一起交流。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去搭积木,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可以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然后进一步的引导每组学生把物体进行分类;每个学生都去观察物体,然后分出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秋的直观图形,这样学生就初步的认识了这些图形;再让每组学生逐个去摸一摸,再次感知到了每个物体的具体特征,让学生都说说每个物体都有哪些特征,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外在表象。这节课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到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2页的题目时,笔者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按个子高矮排成一队,然后让学生们依次说出自己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自己排在第几,这一组总共有多少人,并记录在每组事先做好的统计表中。把表填好后,总结总结每位学生说的四个数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等学生们讨论充足后,让他们汇报自己的结果。接着笔者随机抽取了7名学生上台排成一队,提问他们:“王海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通过回答板书3、3。再提问:“谁来列出算式计算一下一队一共有多少人?回答:3+1+3=7,很显然,他们都知道了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还得加上“1”,这个“1”就是王海。这样学生做起书上的题目就变得很容易了。接着做几个相似的题目,学生们都掌握的不错。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只要老师能在课堂上把握好机会,创设一些适当的情境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始终在积极轻松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学习好知识。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能力。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