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儒家思想滋养当代青年
2016-05-30马雪梅
马雪梅
前些年,有人提出“语文教学不应担负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教育任务”的观点,致使语文教学在一段时间走向偏重艺术感悟与鉴赏的单行道,与魏晋文坛刮起的奢靡文风类似。且不说“古来文史不分家”,就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来说,从《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唐代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文学作品无时不承担着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而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亦无不从文学作品中获取做人的准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此,笔者要谈一谈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一、 当代中学生普遍欠缺的品质
1.为人诚信
现在的学生对于考试作弊已经见怪不怪了,学校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也较为宽待,最多给个警告处分。虽然高考中设有诚信考试签名栏,但形同虚设,每年高考仍有恶性作弊事件曝出。新加坡对学生考试作弊有着极端的规定,考场中不知情下带入特殊文具都算是作弊,一旦考试作弊被记入档案就很难找到医生、律师、教师等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了。俗话说:“小时偷油长大偷牛”“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小的考试作弊不能小视,诚信教育要从细微处抓起,因为“不讲信用”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风气。
2.宽以待人
谈起与同学的关系,学生似乎很大度,说:“关系都不错。”但是真正遇到利益取舍时谁都不后退,有时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因为看不惯某同学的走路姿势而大打出手。过早地成熟心理击败了他们天性的善良,让同学之间关系淡漠,亲情之间关系疏远,再加上独生子女的身份,使当代中学生越来越以个人为中心,只注重个人感受,不考虑他人处境。
3.仁爱之心
先是北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后有网络视频虐猫女虐兔女向大家展示虐待致死小猫小兔子的全过程。这让人性的冷酷走到了极点,“不寒而栗”“冷血动物”,已经没有什么词语能指责这类事件了。这些人学生时代的仁爱教育一定是失败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的人性退化了,良知荡然无存。“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许多人熟知的经典警句,怎样深入内心并付诸行动,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一件事。
4.尊敬师长
若说现在的高中生“把老师当仇人,把父母当庸人”似乎并不过分。因为他们的知识已经超过了父母,即便他们的父母当初是大学毕业,若不专门从事本科目教学,二十多年后知识也不会那么全面,所以,把父母当庸人是“自然”的。与此同时,网络多次曝出学生戏虐教师的事件,情节严重程度影响恶劣程度超出想象。本人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因在别的学校打了老师被开除,却转入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更好的学校,有人问及此事该生不但没有羞愧之色,反而洋洋得意。问:“你怎么转入更好的学校了?”该生坦然答道:“花点钱就行了。”钱可以解决一切,钱可以忘恩负义,一切都是钱的错吗?
5.孝敬父母
有个高一男生在班主任办公室“揭露”他父亲的罪状,说他校服破了父亲也不知道帮他缝,说他父亲下班太晚不能按时给他做饭,说父亲深夜看电视影响他休息,等等。听得在场的其他老师都想帮他父亲教训儿子。而去年轰动社会的儿子儿媳状告父亲不养他们一案更是让人义愤填膺。年迈的父亲不光要干体力活养活儿子儿媳,还要负责给他们洗衣做饭,连儿媳妇的内衣内裤都包括在内,大热天儿子觉得别人要求他出去工作是不把他当人看,可是却让父亲出门上班前帮他们做好早饭备好午饭。此类种种堪称大逆不道,为何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可见,传统教育势在必行。
二、 儒家思想关于道德品质的阐释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对儒家道德品质集中的概括,也在引领人们达到思想品质修养的高点。
1.关于诚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礼记》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以诚待人要求我们要诚实,态度要诚恳,讲话要坦诚。待人以诚,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思想。《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宪问》也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之句。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做人之道,也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2.关于宽恕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矛盾不是单方面的。古之君子要求自己总是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则宽厚并且要求简单,“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要想到“恕自己一过,则万过由之而生”。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语文课堂不应只教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亦该教育学生修身养性。
3.关于仁爱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与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体现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为政以德”,“节用爱人”,主张重视教养,改善民生,增强国力。“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众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他认为,作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位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不善。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曾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原则真理的追求维护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不但教育了学生,对一个民族刚健进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4.关于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天地之行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凡为人子,孝当竭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孝是动物天性的光明,人间永恒之真理。“师严道尊,人伦表率,养我蒙正,教我嘉谟。”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人比动物高是因为人有智慧,有道德观念。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事师犹事父母。”“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所以,古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我们应将这些思想加在小学语文课本甚至幼儿的启蒙读物中反复强化,而不是由个别意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家长自主选读。
三、语文教学应担负道德品质教育
语文学科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教育中道德品质内容渗透的关键。所以有人说“语文老师就是天生的班主任”。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既是语文教育的专家,也应该是展开德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教师的人格魅力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要观察学生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思想教育工作难进行,难就难在简单的说教枯燥乏味,学生持抵触态度。所以,思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让教育对象有触动,教师要观察和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语文课上的情感诱导也是很重要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影响学生,通过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让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主动领悟其中的情感,积极接受老师的教导,变被动为主动,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第二,要让作品本身说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泛爱众,而亲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简短而又富于哲理及教育意义的话语,或是对人生的启示,或是对社会事件的评定,或是对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肯定,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品读热情,教师把美感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是更好吗?
第三,作文教学要突出道德品质教育。过去,有人之所以提出“语文教学不应担负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教育任务”的原因,是将道德品质教育的范畴理解得太狭窄,它不仅包括原先的德育,还应包含高尚人格的塑造、高雅情趣的陶冶、良好性格的养成等等,涉及到人性真善美的方方面面。作文,作为学生记录社会现象、表述人生观点最自由最直接的方式,就应该充分得到利用,让学生在写作中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价值观,改正错误言行,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总之,语文教学应担负道德品质教育重任,不光在课外阅读中,而且要贯穿于课堂,要适时适当有目的系统化地进行。中国有句老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文化是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让儒家思想滋养当代年青人,让传统文化生根发芽开花!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阅读教学与高考选考内容的衔接研究》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289)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