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作文插上飞翔的翅膀

2016-05-30李健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中职作文

李健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学有效的作文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品德情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益处。作文运用文字表达思维,在听、说、读、写能力中,作文能力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

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再加上语文课时有限或学生反感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作文教学受到忽视。长期以来,学生写作能力低下,思考能力偏弱,语言应用技能倒退,形势日益严峻。这种现象,必须引起中职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中职语文教师要加大对作文教学的关注,提升作文教学的水平,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一、广泛阅读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先。”教师要想扎实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这些文学作品都是艺术的瑰宝,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选择精彩的部分含英咀华,反复剖析鉴赏,甚至熟读成诵。通过长期的阅读,那些妙语连珠的段落、生动形象的刻画、富含哲思的评价议论,都会春风化雨般慢慢浸润学生的心灵,最终内化为学生情感的一部分,磨砺并濯洗学生的精神品格,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深入的阅读能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若学生缺乏对文学经典的大量阅读,就很难具备丰富深厚的底蕴,也就很难把文章写好。广泛深入的阅读,不仅仅包括语文课堂上对名篇佳作的深入品鉴,还包括课下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涉猎。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读多了,看多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一段荡气回肠的情感、一句意蕴无穷的至理名言、一副风光旖旎的民俗画卷,都会慢慢转化成激发写作兴趣的催化剂,或积淀成提升写作能力的养料,最终厚积薄发,让学生“下笔如有神”。

二、勤于练习

荀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读得再多,看得再多,若不勤加练习,往往也不会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快速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课时有限,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不能让学生稳步提高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下时间,鼓励学生写日记,做随笔,写博客,发日志,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写身边的真事,抒自己的真情,真实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通过优秀日记、随笔大赛、日志发布等活动,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将好的作品结集成册,在学生中传阅。

总之,教师要采取多种激励方法,让学生产生主动写作的积极性,并将这股热情持续下去,逐渐养成一种写作的习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平时笔耕不辍,日积月累的点滴进步一能将写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三、体验生活

杜甫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丰富的生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源泉。生活就是语文。自然界丰富多彩,山川田园、日月星辰、溪泉瀑潭皆可入笔;社会生活更是纷繁复杂,商场店铺、家庭生活、国际局势可信手拈来。但是,中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却是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究其原因,就是视野狭窄,对新鲜事物的感知不灵敏,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不丰富,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留心时事热点,体味身边故事,多思多想,用心感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组织学生踏青赏秋,寻访名胜,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进入社区农村,积极开展体验活动,也可在班级开展时事论坛、热点报告、身边故事等主题活动。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在写作时,可供选择的素材就会多起来。

四、立意创新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创新意识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所谓“创新”,就是指作文内容要新颖,也就是“新鲜、少有”,不多见,最好是别人没有遇到过的,别人没有写过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细心品味,独立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感受。

文章如何才能写得富有新意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立意要新,做到以“生”取胜和以“深”取胜。

要避免学生的文章写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思维定势,打破旧念陈规,采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层角度,冲出惯性思维的束缚,写出深度,写出新意。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经常设计一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形、符号的外形特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辩证深入地思考,帮助他们摆脱老生常谈的窘境。

五、字斟句酌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字斟句酌能使作文得到升华。学生除了在立意、构思方面要狠下功夫之外,还要在语言的使用上字斟句酌,力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我国古代许多文学家在字句的斟酌上都留下了千古佳话。贾岛、韩愈关于“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王安石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多次修改,都为学生锤炼字句树立了榜样。

要想在语言的使用上有所提高,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诵读名家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诗歌。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丰富,一些大家的作品更是字字珠玑。学生要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养料,丰富自己的语言。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在劳动生活中,老百姓形成了自己的表达体系,他们的语言往往浅显易懂、通俗幽默、活泼风趣,充满生活的智慧。老舍、赵树理等著名作家,都从人民群众的语言体系中汲取养料,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言特色。最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作文完成之后要反复诵读,锤炼字句,斟酌修改。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慢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勤积累,贴近生活,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学生要勇于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认真对待写作,写作水平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252000) 山东省垦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57500)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中职作文
“以读促写”,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