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矫正
2016-05-30秦维芳
秦维芳
【关键词】 学生;心理问题;情绪特点;
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1—0039—01
据有关资料表明:20%~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失控、心理危机。加之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现象,也波及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引导并加以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行为障碍或性格缺陷,因而通过采取师生问卷调查、家访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方式掌握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学习类方面常见问题
1. 学习厌倦感。这种由于长期不间断学习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反过来又再加重了对学习的厌倦感,形成恶性循环。为此,教师要通过转换兴趣来唤起其参与集体活动(如打篮球、跳校园集体舞等)的热情,让其在集体活动中享受到喜悦、美好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消除厌学情绪。
2. 自我失败感。它反映了中学生由于学业不良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和自我评价的心理倾向。这种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中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运动可以改善人的情绪。一个人亲历体育运动时,会产生各类感情刺激和情感体验,要善于在运动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鼓励学生的动力,在这种良性诱导下,学生会逐步找回自信,就会感觉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快乐。
3.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其实也是一种胆怯心理,指的是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自尊自信是学生对现实状态的内心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中学生应对社会、迎接未来挑战和承担风险的一种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应对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健康心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有认同感,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团队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个人爱好的满足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信心。其次,调整认知方向。自我形象定位的高低影响着自卑程度,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自我形象进行正确定位,从自身条件的优劣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发挥身体条件方面的优势去赢得自尊心。最后,“优点轰炸”。如,篮球场上谁善于理解他人意图,这些优点对重塑自我形象,找回久违了的自信大有裨益。
二、中学生的主要情绪特点
1. 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需求迫切,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体育的亲和力和内聚力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方面的不良情绪朝着积极的心态转化。
2. 情绪反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且强度大。中学生情绪来得骤然,去得迅速,一是欢乐、二是焦虑,欢乐是由于生命力的活跃所致,焦虑是由于学习负担所致。积极从事体育锻炼,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行为的自我激励有着特殊的“催化”作用。
3. 个别差异与性别差异。有的爱动,有的喜静,有的易怒,有的易悲,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千差万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的发展空间和不断开发心理素质教育途径的有效资源。
4. 常见问题。(1)抑郁症。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意志消沉、过度苦闷。为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活动,诸如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项目的锻炼,这些项目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容易在练习过程中产生兴奋的情绪体验,对调节学生的苦闷心境有着积极的缓解作用。(2)情绪不稳定。对同学忽冷忽热,对老师家长时亲时疏,学习情绪忽高忽低,心情时好时坏,这主要是因为心理不成熟造成的。在体育活动中如篮球或足球比赛,运动员在场上承担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随着球的移动而不断变换,学生的心理感受也随着球队不停波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稳定心理特征的形成。
三、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1. 倾听。让学生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 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者的情感因素。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情”。
3. 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1)谈家长。(2)设法改善成长环境,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一是尽量让学生以自己过去的成就和经历来激励自己,相信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能做到。二是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门学科的特长,要积极在教师、同学们面前展示出来,从而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鼓励,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信心。三是为自己树立榜样。四是不断总结自己。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