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2016-05-30刘炜马小娟

甘肃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德育活动道德

刘炜 马小娟

【关键词】 德育活动;道德需求;道德情感;道德

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35—01

学校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21世纪要求人的主体性能进一步弘扬。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道德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多年来,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六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望极强,有的想当班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等。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如,让班级中所有学生轮换担任班级的小组长、学习委员、班长等职务,让他们体验班级管理的过程,结果学生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有的学生组织了一个“故事会”,他们主动与各班联系,利用活动课时到各班讲故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信念

情感是人特有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对主体产生道德需要,形成观念、信念起着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激发动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个体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并决心要去实现的信条。它不单是某种心理成分,而且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它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真正内在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结构中处于中心环节,自然它应成为学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以情为中轴,如,让同学们选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领袖、英雄或专家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前进;制订一个实现自己理想信念的行动计划,并公布于班级中,在大家的指导、帮助和监督下落实。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了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促进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的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它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控,核心问题是形成一定的自制力。“自制”,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养的必由之路。

当今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要改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己的情感时,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心理发泄方法:当自己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应控制过分激动的情绪,一方面可以给同学、老师讲自己的感受,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当个人受到批评后,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学习用具等积极行为方式来表示认错、吸取教训等;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接受,“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当个人受到委屈时,不要用“哭、吵、闹”等方式来发泄,而是采用受小委屈时“瞪—眼”,受大委屈后大喊声“我讨厌你”,受一般委屈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德育活动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爱国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