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文物惊艳中华戏剧千年

2016-05-30菡阁

收藏·拍卖 2016年1期
关键词:杂剧中国戏曲南北

菡阁

又到新桃换旧符的一刻。古往今来,上下千年,每逢此刻都是休养生息之时,也是365天中宾朋饮宴、家庭娱乐最为繁盛的一刻。尽管中国式娱乐历经几千年进化,但戏曲这娱乐方式始终没有被时光湮灭……

缘起近期一直展至春节的,由南京博物馆、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南腔北调”传统艺术展,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串联,讲述古老中国戏剧发展的沿革与巅峰时代。

中国戏曲的策源应该起始于中华原始时代的歌舞,这样的蕴涵与古希腊戏剧直接诞育于祭祀活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华原始戏剧诞生后,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直接发展成成熟戏剧,这种断裂持续了漫长的时间。

以现今的戏曲形态来看,成熟的中国戏曲应是以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利用诗、歌、舞等艺术手段,演绎一定长度的故事的艺术形式。按照这种标准,中国戏曲的成型可以定位至宋金元时期。

就戏曲的成熟来说,宋金时期在中原一带出现的诸宫调是戏曲中“戏”(故事来源)和“曲”(音乐形式)的奠基石。

就连“戏曲”这中国传统戏剧独有的称呼,也是出自于元代文史大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他说,“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元有院本、杂剧、诸宫调等……”等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那里,他认定之“真戏剧”——元杂剧终于诞生了,这是一个高峰。于是戏曲的外延被扩展了,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京剧和所有地方戏。

宋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在第次的南北碰撞中,北杂剧独领中国戏曲风骚。随着北曲南渡,南戏在多方面吸收了北杂剧的优秀元素,大约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年间开始,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声腔剧种来,而且以异常迅猛的姿态向南北各地流布。直到昆曲的诞生,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区域性的腔调“雅化”的过程。历史上尽管与戏曲直接相关的“梨园”一词,来源于铁粉唐玄宗与他的爱姬杨贵妃,但是这个爱好并没有引起士大夫阶层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昆曲的崛起却恰恰相反,从士人书房里开始的改革使昆山腔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化,自此气无烟火的水磨雅声,开始响彻江南士大夫的曲水流觞之中。

本期专题旨在南北戏剧文物集成鉴证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为主线,以中国戏曲的时空纬度,以及南北戏曲在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碰撞为依托,涵盖中国戏曲在社会生活中的多个层面。通过这种多角度的组合,立体呈现戏曲文物蕴含下的丰富信息,让大众再目睹一次传统戏曲艺术的千年惊艳。

猜你喜欢

杂剧中国戏曲南北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