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互联网+”转型中企业边界的变化

2016-05-30刘劲松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模糊化互联网+互联网

刘劲松

摘 要:以“融合”与“渗透”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企业的边界将发生重要改变,为什么会改变?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一改变?以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分析法为基础,联系诸多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结合长尾模型,探讨和分析“互联网+”企业边界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规律,得出“扩张”“收缩”与不断“模糊化”是当今“互联网+”企业边界变化的重要特征,为更好地适应这一改变,“互联网+”企业一方面需要对内部的经营理念、生产工艺、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另一方面要以产业链为线索,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渗透与融合为管道,以中间组织为形式,构建和谐有序的企业新生态。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边界;扩张收缩;模糊化

中图分类号:G 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1-0043-05

0 引 言

“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按马化腾的解释:“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这一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互联网+”这一新概念的时代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一时间,“互联网+”成为最新热词,其内涵的启迪性和鲜明的导向性已触发经济界广泛而深层的思考。我国正经历着由“世界工厂”向充分内需市场转型的过程,经济形势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传统低效的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升级出路何在?信息时代,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已然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互联网+”,即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各行业的融合,实现对工业、农业与服务业三大传统产业的再升级:互联网+工业=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农业=农业互联网,互联网+传统服务业=服务业互联网。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出“互联网+”的新的经济形态,并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把传统产业从一个生产环节,演变为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营销、服务的封闭之环,最终以低成本、高效率,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互联网+”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其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范围,即常态下的企业边界将发生重要改变,对这种改变及其内在规律的研究,无疑将是现代企业管理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为企业的边界管理寻求理论支持,并将为助推传统企业转型,维系企业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一条道路来。

1 传统理念中的企业边界

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出现之前,经济领域中的企业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企业。传统企业由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规律引导,在市场经济的萌芽时期就已经孕育,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传统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大小不一、规模各异的企业,在全球各地纷纷建立起来,并经历着“生、盛、极、衰”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企业的边界即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范围和企业间的界限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它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事关企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途径的选择。然而,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为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它不断变化与创新,它的存在就其本质与形式而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新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如何确立企业产服规模与经营范围的边界问题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企业边界的研究,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就指出:“企业的存在及其边界与劳动分工密切相关;生产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报酬递增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以张伯伦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从微观经济的视角,把作为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企业看成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同质者,并认为,企业的市场行为也遵循着经济人假定,并时刻进行着既定技术与文化背景下的最优化决策,其组织规模与边界构架是明确而又清晰的[1]。

然而以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企业边界的理论只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家之言,对此,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罗纳德·哈里·科斯就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他把企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即交易成本作为企业存在与规模边界的决定性的因素。科斯认为,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在协调生产和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既有不同却又可相互替代。价格作为企业边界之外,市场之中最有导向性的一种调节机制,时刻干预和调节着市场参与者——企业的生产,而企业这个市场体系中最活跃的自组织,协调生产,配置资源,选择发展战略,应对内外部危机最主要的手段是决策者通过组织机构中的行政手段来进行的,而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的内部交易行为则被取消。当然这种取消只是形式上的,而协调生产经营与资源配置的手段都是需要费用的,它包括相对价格的搜寻成本和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和签约发生的各种费用等。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奥利弗·威廉姆森,结合现代企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从一定时期内的交易次数,交易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所涉及资产的专用性等多维角度,对交易费用进行了新的释义。他指出: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高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费用时,企业作为一种替代市场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产生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往往扩大企业边界,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但是,这一行动的本身却在客观上造成了组织管理费用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企业规模的增加与边界的扩大所产生的费用双刃剑效应,使得组织管理成本上升的边际损耗溢出,充抵了规模经济带来的交易费用边际收益,且当两者处于均衡点之时,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就不会再改变;否则,企业的利润空间必然会因总成本的上升而被不断挤压。

由此可见,在对企业边界的研究过程中,新制度经济学把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管理费用两者之间的比较作为其决定因素,并认为企业边界是可视的、清晰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本身没有错,但它强调的只是影响企业边界的一个重要核心因素——交易成本。而在现实的经济世界里,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非常多,诸如由技术条件、专利水平、人力资源、资本规模、交通设施、电讯网络、市场结构、产业政策、信用体系、宗教法律等构成的外部环境,和以企业经营的理念、企业文化、战略选择、组织结构和目标函数等构成的内部环境。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战略抉择与发展的规模与边界。特别是当今的高科技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向各行业大规模渗透,“互联网+”不仅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新趋势,更将成为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的新常态,企业的边界必将突破新制度经济学所给定的清晰界限,变得游离、模糊和更加捉摸不定[2]。

2 “互联网+”企业边界的扩张与收缩

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搭建起了一个无形而巨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无论是朝阳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其生产的产品和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可以打破传统销售渠道中因存在的诸多障碍而形成的瓶颈制约,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向全球市场,并完成产品从市场调研、自身定位、创意设计、到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捕捉、分类筛选、售前广告、宣传推介、促销和售后服务等功能。可以说,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现代经济领域里的革命,它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商业运行模式,改变了传统工业时代大生产、大零售、标准化消费的典型模式,为满足世界各国、各地消费者的不同的消费偏好和个性化需求,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模式下,进行较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以应对市场细分进入微型化后,消费者对厂商产品与服务的不同需求。还有许多企业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超越了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不仅打开了外贸出口的新通途,还实现了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随着企业和互联网不断融合,“互联网+”这一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传统意义上企业的经营方式、规模、范围和边界受到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互联网+”既能直接导致企业边界的扩张,又可导致企业边界的收缩。

“互联网+”模式下的企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规模与市场规模可以同步扩大。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市场规模也必定同步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企业运转所需资源的稀缺性和企业管理存在着边际效率下降的趋势,进而导致规模报酬的递减[3]。然而,进入成熟的互联网时代,超低的网络资费和广阔的市场,加上订单式生产能摊薄初始的固定成本,实现利润的规模递增。网络所开辟的传播与销售渠道,是“互联网+”企业利用来满足需求曲线中那条长尾末端需求的重要手段,而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如图1所示),图中这条“长尾部分”的需求所引致的销售规模也与曲线上“畅销商品”的头部规模即“主要部分”是相当的、甚或是更大的。这样,很多小企业就可以突破资本的制约,利用互联网与电商平台,通过网络营销和服务外包等形式,把过去局限在较小范围内的产品生产与销售规模做得尽可能大,企业边界在无形中迅速扩张。我国浙江义乌的很多小商品企业,通过与第三方电商平台企业、电商企业和电商产业链的上下游服务企业的战略合作,使自身的企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企业边界不断扩张,形成了集聚效应,培育出了我国最大的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设施先进、功能配备齐全的全球网货配送中心,全国网商、平台商和服务商集聚中心。

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能使大企业通过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化整为零,分散经营,专业化运作,彻底摆脱由规模不经济带来的交易成本上升的沉重压力。这样,一部分原先规模庞大的企业边界将被诸多小而新的企业边界所分割取代,大企业的边界缩小了;此外,还有一部分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重新进行资源整合,它们可以在获取订单、采购原材料、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简凝炼,或进行本企业原有业务的剥离,转由社会化服务机构进行业务代理,这样企业的规模缩小了,企业的边界随之也就缩小了。

目前,我国最大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推出“化整为零式再创业”的战略,就是在“互联网+”企业边界变化新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 “互联网+”企业边界的模糊化

伴随着“互联网+”企业边界的扩张与收缩,曾经有形的、清晰的企业边界可能因之而变得无形、模糊和难以界定。模糊化或将成为“互联网+”企业边界的又一个新常态。根据西方经济学企业边界理论的研究,传统企业的边界变化往往从4个方面展开,一是通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扩大企业规模,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二是通过纵向的一体化兼并和收购,使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做大做强企业;三是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打入新的业务领域,从而形成更大的经营范围和更大的企业规模;四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由于诸多内外部因素而陷入危机,其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市场份额在时空形态上被不断挤压,企业边界也因之而不断缩小,企业边界的收缩进程和扩张进程在一定条件下是互为可逆的。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介入,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后新“互联网+”企业的出现,企业原有的边界正变得愈益模糊和难以界定。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的跨界合作,互相渗透,由此可以形成无数个相互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公司战略圈。譬如,前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农业,一旦和互联网结合而形成“互联网+”农业,那么农业经营的范围就可以突破原有的“耕、种、收、销”体系,进而转入“新物种塑造、新型农业工厂、新能源开发、新的空间领域拓展、工贸商相结合”的现代大农业体系[4],而这一“互联网+”构架下的新型农业企业,其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范围呈现出超越边界的延伸与扩张,它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把企业经营的触角伸到一切可能伸到的地方而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障碍,这时企业的边界很难用传统的企业边界标准进行衡量与评判。最近全球最大的电商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将投资约283亿元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苏宁云商将以140亿元认购不超过2 780万股的阿里巴巴新发行股份,双方将全面打通电商、物流、售后服务、营销、大数据等线上线下体系。这两大商业巨头的联手合作是我国互联网+传统产业深度跨界竞合的典范,二者的合作表面上看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消费体验;从深层次看将形成更加丰富的商业生态,大幅提高竞争力,最终将实现共赢;而从企业边界的角度来看,从此,两大商业巨头间很难再区分你我。这正如 Michael Hammer在《企业行动纲领》中所说的,“长远看,互联网的革命性影响,将在于消解企业之间的界限最后的大事曾经是拆毁企业内部的墙,而未来10年商业演讲主题的下一个大事,则是企业之间的墙的倒塌。”

在“互联网+”时代里,企业边界模糊化还表现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将会迅速崛起,这就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汉纳特(hennart)将其称为“隆起的中部”(the swollen middle)。其实以“长期契约”、“联盟”、“合资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中间组织,并非互联网时代下的特有产物,它发端于上个世纪,只是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兴起而快速发展起来。这些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中间组织,在遵循结构效率优先和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把市场和企业科层组织这两种形式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在一起,通过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渗透,并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而融合生成了相对稳定但又比普通企业组织松散的体制形态。在当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支撑起的产业世界里,在纯市场组织与纯企业组织之间的经济体制组织谱系上,中间组织发展十分迅猛,分布十分广泛。根据 Booz-Allen-Hamilton公司的估计,过去三年中,全世界大概出现了 3.2万家公司的联盟,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特大公司中有18%的收入来自各个联盟[5]。从发展的趋势看,以联盟等形式出现的中间组织与企业和市场相互渗透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种以“渗透、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中间性组织的广泛存在,不仅使“互联网+”构架下的企业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同时也使得“互联网+”企业朝着更富有弹性、效率和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进。

4 应对“互联网+”企业边界变化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企业边界的变化作为一种趋势,不可回避,它深深影响着新经济形态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选择和生存发展。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取得先发的竞争优势?以下几点启示值得“互联网+”企业思考:

1) “互联网+”的核心特点就在于“渗透”与“融合”。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企业转型过程中,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建立基于合作的全面竞合关系,通过与跨界、跨行企业的合作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与同行、同业对手的有序竞争来共同分享价值。通过这种关系的建立,“互联网+”企业可以使自己的边界向价值网的各个方向延伸。

2)“互联网”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虚拟空间,进入互联星空的企业,可以此为平台,实施虚拟经营战略。虚拟经营战略的最大优势在于,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并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可以通过外包、联盟、合资等方式与优势企业(包括竞争对手)进行合作,避免“投资大、规模大,产品服务全”的“两大一全”经营方式所带来的“大企业病”,有效降低在市场开拓、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资讯、物流等方面的经营风险。

3)为了适应企业边界的扩张、收缩和模糊化的新趋势,“互联网+”企业必须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在组织创新过程中,企业可结合自身组织结构的特点,采用一种或者多种中间组织的形式,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管理创新则意味着要引入与模糊边界组织相应的管理理念,比如通用电器CEO杰克·韦尔奇所倡导和实行的无边界管理。韦尔奇的无边界管理所采用的策略是打破部门分割的界限,鼓励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等,此外,他还将无边界行为扩大到公司之外,让客户和供应商也参与到公司的研制和开发的工作中来。虽然,在韦尔奇时代,“互联网+”的企业形式还没有出现,但其无界化理念和“互联网+”企业边界的模糊化内涵不谋而合[6]。因此,无边界的管理理念,无疑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策略。

4)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势态,这就是企业内部的流程重组与企业间的生态重组进行无缝对接。在对接的过程中,企业要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成市场信息的搜集、资源优化与配置、产品研发与升级、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等内部的核心业务;同时,要完成与战略联盟企业、跨界合作企业及众多的中间企业的信息集成,进而在组织规划、信息系统、管理监控、设计运营等方面优化整个企业生态的外部业务。内外部业务中的“竞争合作”、“同步工程”和“协同商务”的运行模式共同铸起了“互联网+”企业事务的骨干链条。因此,“互联网+”企业边界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最主要的还在于这一变化所折射出来的企业内在管理与外界竞合关系编织而成的企业生态的发展与变化,它要求“互联网+”企业不仅要注重自身内在的变革,更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人力与财力,融入到互联网商业的发展潮流中来,并以实际行动促进互联网企业生态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

5 结 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企业较之传统企业,其边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它是扩张,还是收缩,模糊化趋势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经济新常态。这一新常态下,企业需因时而变的不仅仅是内部经营理念、生产工艺、管理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还在于以产业链为线索,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渗透与融合为管道,以中间组织为形式的创新。构建和谐有序的企业新生态,只有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应对科学技术与时代变化的“互联网+”企业,才有可能成为市场的领跑者,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杨惠馨,李 峰,吴炜峰.互联网条件下企业边界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88-96.

[2] Jagdev H S,Thoben K D.Anatomy of enterprise col2lab-o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Plan2ning and Contro,2001,12(5): 437-451.

[3] 郭长宇,徐笑颜.虚拟企业的企业边界管理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1):69-72.

[4] 高歆雅,“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商竞合新生态[J].电信技术,2015(4):10-14.

[5] 高小平.互联网对企业边界的影响[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6] 肖向东.论企业边界的模糊化趋势[J].价值工程,2005(7):106-110.

猜你喜欢

模糊化互联网+互联网
([0,1],[0,1])-模糊拟阵的基和秩函数
餐饮娱乐空间的“边界模糊化”态势探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专辑
三角模糊数去模糊化对VIKOR妥协解的影响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