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究

2016-05-30洪燕云演克武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旅游+旅游产业常州

洪燕云 演克武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表现出“增速回落、结构优化、动力创新”的特征。旅游业在适应新形势的同时,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当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提出了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从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两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常州;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1-0056-05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型的“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旅游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4年达到11%,可见,旅游产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常州市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了独具龙城文化魅力和江南湖山特色的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常州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四。2015年,全市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718.4亿元,增长12.2%,旅游接待总人数5443万人次,增长9.1%。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强省市相比,常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一些的问题。在新常态背景下,常州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肩负着新使命。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新常态”是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判断、新认识,实质是指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主要有速度转换、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三大特征。”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旅游消费的新常态、旅游行为普遍化、旅游生活常态化、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通行便利化、旅游消费个性化、旅游选择精准化的旅游新常态。而常州要想继续保持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旅游业需要主动作为,把握基本方向,遵循基本规律,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探究发展新模式,促进常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常态下的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新常态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15]38号)里定下的“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1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力争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的发展目标,结合新常态下常州旅游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环境以及自身发展情况。认为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l号)、《省政府关于全面构建“畅游江苏”体系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85号)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15]38号)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旅游规律,增强行业自信、产业自信和事业自信,牢固树立科学旅游观,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宗旨,注重改革创新,突出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全力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

(二)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原则

1.高起点、高水平发展原则

坚持中高端旅游发展,围绕现代旅游业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实现高品质发展、高效益产出。

2.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原则

坚持组合业态、组合区域,发展个性旅游,突出龙城文化特色,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融合式、集群式发展原则

坚持复合旅游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城镇、旅游与产业、旅游与生态、旅游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以城镇化和交通干道为纽带,通过聚集各类旅游资源要素,实现整体抱团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分割、行业管理壁垒。

三、新常态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迎来一个“旅游+”的新时代。“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不仅能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同时也可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而且还可为游客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好营销。常州要培育旅游大产业,关键是要做好做足“旅游+”,要根据常州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资源优势,务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乐游常州”体系,全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以对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按照现代产业链的视角来思考和设计,通过旅游集聚生态资源、优越区位和产业基础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各个产业环节,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效益全面提高,实现常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重点行业: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

1.推进旅游+休闲度假,促进常州旅游休闲一体化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江苏省人均GDP为13 345.7美元(81980.87元),常州4 901.87亿元,旅游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提出要强化落实带薪休假,要求各地政府制定落实带薪休假的实施细则。同时,国家旅游局也启动了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开展了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为优化休假安排,更好适应职工和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大力推进常州旅游休闲一体化,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全面提高常州旅游休闲水平及“休闲龙城”形象。应重点打造休闲精品。依托常州中心城区和湖塘新城、金坛、溧阳城区,重点加快推动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发展城市休闲街区、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休闲空间;依托天目湖、太湖湾、茅山等旅游度假区,开发山水度假精品;依托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及时尚文化资源,开发主题文化休闲精品;依托常州的特色乡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休闲农庄,开发乡村休闲精品。积极营造十大休闲亮点。即环球恐龙城创意休闲园、天目湖竹海御水温泉、太湖湾环球动漫嬉戏谷、淹城春秋文化休闲园、茅山东方盐湖城等来满足大众化、多样化、多层次休闲度假需求的国民度假休闲产品。同时要注重城市道路的休闲化改造,城市道路要注重龙文化和生态元素的利用。开辟城市旅游休闲活动的空间场所,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统一、规范的旅游信息指引系统。

2.推进旅游+新型养老养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国内各大城市对于“旅居养老目的地”的争夺也开始进入白热化。截至2015年底,常州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5。旅居养老是一种旅游+养老养生典型模式,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选择“旅居养老”的老人一般不住宾馆酒店,全程人住当地养老院。因为这些养老机构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医疗设施保障,有专业人员及时的护理,且人均消费只是市场价的三分之一。他们一般会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慢游细品,达到了既健康养生、又开阔视野的目的。舒适的行程,完善的服务,再加价格优势,一个巨大的“旅居养老”市场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常州有丰富的旅游和人文资源,养老事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拥有一批设施先进、服务优良的现代化养老机构,目前已规划形成了金坛市茅山国际健康养老中心、溧阳市天颐谷养老产业园、武进区西太湖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新北区小黄山养老产业园、常州天宁区健康养老集聚区等养老产业园区。完全有条件在适当的季节承接全国甚至国外的旅居养老团。要推广“旅游+养老养生”模式,发展好旅居养老,须根据《旅居养老服务质量规范》的要求,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社会养老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也需要老年人不断更新养老消费理念。尤其旅行社在运作这样的团队对服务要求更高。第一,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要懂医疗知识,在照顾老人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第二,导游要懂文化,未来的老年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会越来越高,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越来越深,所以导游必须要对这一路的历史如数家珍。对老人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健康和安全总是第一位的,多享受好空气和干净水,旅途的风景会更美。

(二)热点领域:推进旅游+,实现重点突破

1.推进“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用信息化武装旅游

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162号文件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常州作为中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内首个“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应坚持“以游客为本、服务游客”旅游和互联网融合的方向与准则,深度运用互联网,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推动旅游业产品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服务效能提高。

常州市可依托已搭建起的包括政务网、资讯网、手机APP、微商城、天猫常州旅游旗舰店、线上线下旅游咨询中心、客情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等的智慧旅游体系,继续打造专业的综合服务四平台(即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联合营销平台),推动旅游业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结合,尽快实现全市旅游企业在线服务、网上预定和支付、网络营销,提升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旅游服务与管理智能化。抓紧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优先安排旅游景区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可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覆盖。

推进“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1)为游客与供应商提供细致贴心的公共服务。(2)为管理者打造全要素管理营销平台。(3)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维护。(4)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诚信平台项目合作方面:合作建设常州旅游“诚信游”产品服务体系,并进行在全国推广。

2.推进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旅游精准扶贫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其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乡村旅游变成农村扶贫主渠道。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关系国家战略,关乎国计民生,做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既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更是常州旅游行业的光荣使命。常州应开展建设扶贫与城乡互助共建行动,全力推进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旅游精准扶贫。

(1)做好规划引领。按照“因地制宜、宜旅才旅”的原则,把旅游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纳入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好“十三五”旅游精准扶贫专项规划和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围绕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国土、交通、城建、环保相关规划,把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与全面小康同步安排和考核,推进脱贫致富全面小康进程。

(2)着力项目投资。抓旅游项目就是抓旅游发展,抓大项目就能推动旅游大发展。要围绕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要素配套、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特色古镇建设、乡村旅游、智慧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筛选、储备、策划、包装项目。围绕旅游发展整合项目,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围绕旅游发展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旅游投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旅游扶贫项目落地,建成生效。如常州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重点建设如吴楚农耕文化园、十思园、大石山旅游农庄、天目湖玉枝农庄、溧阳翠谷庄园、盛天农业生态园、江南孔雀园、奥金鳄鱼园、三勤农业生态园、武进嘉泽农博园、牟家村、碧春缘等我市的特色旅游村镇、18个农业旅游示范点。

(3)抓好示范带动。要加强旅游扶贫示范村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选择有集中成片住房和自然人文景观、较好农业产业基础和农耕文化传承的村作为示范村。按照重点改善示范村的旅游接待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通(通路、通水、通网络)、三建(建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四改(改气、改水、改厨、改厕所)、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卫生、保质量)。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注重示范村景观打造,构建风貌展示带,加强建筑风貌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因地制宜,依托山形水势,保护田园风光,突出乡村情调,留住乡愁记忆。

(4)强化人才兴旅。培养一批旅游扶贫人才。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分期分批抓好乡镇、村组干部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选派一批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工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专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强化旅游扶贫工作的组织保障。加强对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经营者、导游等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切实保障合法权益,规范执业行为,不断增强行业自信、产业自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根据精准扶贫家庭情况,因人施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大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大贫困人员培训,提高旅游创业就业能力。鼓励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旅游扶贫项目。

3.推进旅游+新型城镇化

随着城镇化发展,旅游开发已经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结合并在产业上融合,形成了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形成了城镇向田园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批非建制城镇化结构发展起来,以旅游综合体、旅游新农村社区为依托,形成了新型的、更加完善的城镇化体系:

(1)旅游中心城市。常州市中心城区的旅游发展,可通过商务游憩区(RBD),休闲商务、会展区,休闲商街的建设,作为城市文化集中表现的载体,具有生态性、景观性、休闲性等特点,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城市公园、郊野休闲公园、主题乐园,既是为市民服务的重要公共设施,也承担表现城市文化、增强旅游者体验双重功能。

(2)休闲卫星城(城市周边休闲聚集城镇)。由于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等条件,城市周边的休闲卫星城及中心镇如孟河古镇、茅山镇、雪堰镇、竺山湖小镇等,是出游率较高的城市居民周末或小长假休闲的第一选择。

(3)旅游小镇(较小旅游中心镇与旅游建制镇)。将城市建设理念与旅游发展理念有机融合,充分发掘当地的独特资源,才有可能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旅游小镇的带动性相对大中城市较弱,但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与产业联系极为密切。例如利用温泉资源建设温泉旅游小镇,如常州南山竹海的温泉;利用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产业旅游小镇,如夏溪镇以花木产业带为平台,拉长花木产业链,将现代示范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融为一体,将“花木之乡”打造成全新的“风景之乡;利用古村落建设文化特色小镇,如中国传统村落——杨桥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孟河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焦溪村等。当然必须采取城镇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整体经营、整体规划以及产权结合经营的模式,增加人口承载力,带动城市化水平,才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4)旅游综合体(非建制产居一体区)。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产业园区为核心,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重要功能构建,整体形成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这种模式是非建制型城镇化,但属于城市架构的重要方面,如近期重点建设东方盐湖城旅游项目。东方盐湖城为盐湖休闲养生度假旅游项目,主要包括东方盐湖养生度假区、布林维尔主题风情小镇、道教文化体验园、户外运动主题公园、盐湖高端体育休闲公园、茅东主题风情小镇等;观澜湖、金沙湾等。

(5)旅游休闲度假区(产业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成旅游景区,由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形成游客聚集,从而使这些景区、度假区内部和周边原本是自然景观的地方聚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原本居住的农民变成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随着旅游进一步开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等等城镇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外来度假居住聚集,从而形成了旅游区城镇化。如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依托常州7公里临湖岸线资源,将太湖湾建设成为国内首家以国际水准进行开发和管理的长三角地区时尚的湖滨旅游度假胜地。规划建设永丰水街区、龙湾度假区、河流文化区、盘古中心区、乡村家园区和城镇发展控制区等六大旅游功能区。

责任编辑 张栋梁

猜你喜欢

旅游+旅游产业常州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空间巨大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旅游+”的“全域”机会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旅游+”新时代下黑河旅游发展探析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