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央电台对农栏目《三农时评》看对农广播节目的生命力

2016-05-30张磊

中国广播 2016年1期
关键词:需求生命力

张磊

【摘 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三农时评》是我国广播界唯一针对“三农”话题的评论性栏目。开播以来,得到党和政府及乡村受众的普遍认可。《三农时评》栏目成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评论特色上贴近农民需求;二是评论选题上关注“三农”热点;三是传播渠道上多元立体,彰显参与性、服务性。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对农广播节目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并形成较强生命力的条件因素。

【关键词】对农广播 评论 需求 贴近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对农广播栏目是向乡村受众传播生活文化信息、解读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解答农民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的重要平台,是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坚守好、巩固好、发展好这一阵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广播要加强对农舆论引导、舆论宣传的阵地作用,推进“三农”前进的步伐,就应该认真研究新时期对农广播的节目特色、选题思路和传播路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的对农广播品牌栏目《三农时评》开办于2014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是一档针对“三农”话题的评论性栏目。栏目紧密结合“三农”领域最新产生的热点话题、事件和新政,秉持权威、时效的评论特色,评农民之所想,论农民之所需。栏目组邀请“三农”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学家、媒体人,建立了一支权威、专业的评论员队伍。栏目开播以来,受到广大农民朋友和业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关注。《三农时评》栏目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贴近农民需求,办出对农广播评论特色

对农广播内容越是与农村生活、农民利益密切相关,对农民朋友的吸引力就越强。《三农时评》紧紧抓住这一点,在内容上贴近乡村生活、反映农民意愿,较好地发挥了对农舆论引导、监督、宣传、教育和服务的作用。在表现形式上,《三农时评》摒弃了灌输式、说教式的传播手法,用朴实生动的声音将评论的内容传递给乡村受众。比如:《农村炫耀性消费,“面子文化”令人愁》,说的是浙江一些农村,多幢装修气派的别墅拔地而起,但主人大都外出打工无人居住,院子布满杂草,鸟鼠做窝。《三农时评》栏目的评论员认为,有的老乡存在炫耀攀比心理,别人家盖房子了,我比他家也不穷,我也要盖房子。房子只是住所,建起来就荒着,好几十万您不心疼吗?另外就是跟城镇化不彻底有关系。我在城里工作,老了以后还要回去,不盖房住哪儿?所以降低城镇化门槛,让在城市打工的人更容易融入城市,也是解决盲目回家建房的一个重要措施。

《三农时评》这种直抒胸臆、自然亲切的语言特点,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带给听众认同感和亲切感。凸显了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对农评论特色。

新时期的农村、新时代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对农广播唱“四季歌”、讲授农业科技、传授致富经验。而是更多希望听到与农村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新政策、新现象、新事物。因此,对农广播节目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当前农民的新需求和“三农”发展的新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农民受众的接受心理,说农民喜闻乐听的话,为农民释疑解惑,从而起到指导性、导向性作用。

二、关注“三农”热点,拓展对农评论选题

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是否使用以及多大程度使用媒介,主要基于媒介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特殊需求。从当前对农广播的报道选题来看,好的选题应当与新农村建设密切联系,与国家“三农”大政、惠农政策密切联系,与农民想知道、想解决的问题密切联系。中央电台《三农时评》栏目之所以能很快被广大乡村受众接受、认可,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栏目的选题上紧紧抓住“农”字定位,做到与时俱进、常变常新。栏目的内容选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解读国家“三农”新政及其给农民的现实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的题材。比如:《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怎样的乡村教育信号?》 《土地改革方向市场化,农民利益要保障》《农机补贴制度存滞后性,政策调整需时间》《玉米、油菜将改收储为直补,农民市场意识需加强》等。这类选题与国家的“三农”大计、乡村受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对农广播宣传报道的重点,直接体现了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统一性。

二是与农村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民生话题。比如:《新型城镇化能否手下留情,留住“乡愁”?》《农民的“卖地冲动”说明了啥?》《超四成留守女童孤独,超五成男童受欺》《非法强拆是一块臭肉坏掉一锅汤》等。这类题材涉及农村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城镇化、农业补贴、乡村养老、留守儿童、农村医疗等农民聚焦性强、关注度高的话题。

三是关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题材。比如:《治理水污染:不能只想做“摘桃人”》《渤海近海遭严重污染,近成“死海”为哪般?》《让“有毒土地”不再威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等。在《“白猪蹄”影射“瞎监管”,有害食品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这篇评论中,针对加工前的生猪蹄干瘪泛黄,为何到了市场上就变得又白又胖的问题,《三农时评》的评论员根据记者的实地调查评论认为:“有毒有害食品大行其道,令人揪心、恶心和痛心!显然,‘美白猪蹄背后站着的是‘睁眼瞎监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大于天。‘美白猪蹄爬上餐桌,凸显监管部门严重失职渎职!”这类选题涉及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受到城乡受众的普遍关注。

四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依法维权意识的题材。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偏远农村,法制建设基础薄弱。不懂法、不守法、权大于法等侵害群众权益的问题时常出现,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三农时评》栏目据此推出一些有分量的评论。比如:《村干部向受灾群众索要“辛苦费”,好大的胆!》《黄家山村委会好比是“苍蝇”自建“狮虎山”》《换届选举挂“拉票条幅”,能否拉拢人心?》等。在《如何用“法治”管住乡村干部的“大权”》这篇评论中,针对有的村干部将手伸向粮食直补款的腐败问题,评论员提出,“刹住‘小官巨贪的不良之风,必须让权力受到监督和制衡。将法治精神渗透到国家制度、政府管理、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让村干部对法律有敬畏之心,不能沦为权力的奴隶。在村民自治领域中,需要权力的公开、透明。”这篇评论联系实际宣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很接地气地指明问题的要害和解决办法。从受众反映来看,农村受众普遍喜欢这类题材的评论,认为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这样的评论对建设法治乡村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起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引导作用。

五是破除乡村陈规陋俗、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材。比如:《“补偿款今天到手,明天就送上赌桌”》《母猪生仔也办酒席?谨防人情歪风吹乱乡村文明》《婚宴办成慈善宴,极具示范效应》《农村炫耀性消费 “面子文化”令人愁》等。这类题材以弘扬科学精神来指导人,以农村社会的新人新事来教育人。对乡村存在的赌博、吸毒、重男轻女、不赡养老人、红白事攀比、封建迷信等违法行为及不文明现象给予抨击。同时,还从多角度分析说理,增强了时评对受众的教育性、引导性和说服力。

三、建立对农评论多元化传播渠道,彰显参与性、服务性

当今是各类传播手段高速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对农广播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渠道,打造与乡村受众多平台、多角度的沟通方式。《三农时评》栏目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态是这样设计的:除了日常传统广播评论的单向传播外,还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展节目与农民朋友之间的互动沟通,彰显农民朋友对广播评论的参与性,扩大《三农时评》的服务功能。

首先,在节目播出时,进行评论话题的互动环节。通过手机短信、《三农时评》的微博,将受众对评论的看法和感受及时播报出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参与到节目中来,为节目的新鲜生动、吸引收听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次,在节目播出后,栏目编辑对《三农时评》进行新媒体化包装打造,以文字+图片+受众反馈的形式,在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的“三农时评”专栏,以及“中国乡村之声”微信、“三农时评”微博等集中推出。从新媒体渠道的二次传播效果看,《三农时评》阅读量日益提高,粉丝数越来越多,微博单条阅读量最高超过12万。这对涉农广播领域新生的一个评论类节目来讲,是十分难得的。

第三,加大《三农时评》的社会影响力,突出对农服务功能。中国乡村之声几乎每个月都会走进一个农业县市,直面农民开展“广播惠农爱在乡村”公益活动。参加这一活动的《三农时评》评论员,无疑是最受农民朋友欢迎的成员之一。他们从广播中“走出来”,直接与农民交朋友,面对面解答他们在农业生产、法律维权、耕地流转、土地征迁、宅基地转让等方面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同时,评论员们还结合国家相关惠农政策,为农民提高收入、发家致富出谋划策。这种农民与“三农”学者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增强了乡村受众对中央电台乡村广播的亲和力,扩大了中央电台乡村广播的知名度、收听率,也提高了《三农时评》栏目的影响力。

我国农村地广人众,“三农”问题复杂多样,乡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值日益提高。当前又正处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内,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新政策、新问题不断涌现,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中央电台《三农时评》应时而发,扎根乡村沃土,体现时代需求。以鲜明的观点、独特的表现形式,贴近农民需求、回应重大关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贴近乡村生活、反映农民意愿、关注“三农”大计、加快探索多元立体的传播渠道,对农广播节目才能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庚 《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融媒体部)

(本文编辑:莫玉玲)

猜你喜欢

需求生命力
为何野火烧不尽?植物顽强生命力的背后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