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大家谈
2016-05-30魏为秋
本刊讯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晚20:00~21:30“中学语文读者群”举行了一次热点话题研讨,本期特邀了安徽省特级教师赵文汉老师就“语文核心素养”话题展开专题解读,现将过程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语文核心素养”这一话题比较宽泛,赵老师这一次的解读主要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定位”来切入。
赵老师首先从新修订课标提出这一核心概念的背景谈起,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对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概要介绍。
简介过后,赵老师就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定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先明确讨论的前提:“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是一种“学科特质素养”,即这种素养是本学科特有的,其他学科不可能具有,也是没办法培养的。如果认同“‘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是一种‘学科特质素养”这一提法,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两个大类恐怕都存在问题。
其一: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提法可能有问题。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有语言教学就不可能不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但是把它说成“核心素养”恐怕就会成为问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的“核心素养”,那么,就不是其他学科的素养了吗?其他学科就没有“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的任务了吗?哪一个学科不需要“发展与提升”其“学科思维”呢?尤其是数学学科,不更应该“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吗?“思维”这一概念太大了,太大就容易无当。“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各个学科的一个公共任务,把一个“共有”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学科的“核心”,恐怕不妥吧?
对此观点,盐城周友喜、江苏杨虹、山东刘飞老师都很赞同。刘飞老师还指出:假如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那么完成这样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手中的载体是什么?靠阅读教学吗?如果把阅读教学上成思维训练课,恐怕有悖于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吧?不是阅读教学,那是什么呢?至少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教材里有可以完成这一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如果完成这一核心素养的载体不能明确,恐怕“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提法就不太合适了吧。其实除了语言,剩下三者都有必要重新审视下与核心的搭配。河北廊坊董云飞也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价值观应该体现语文特质。卓立子老师指出:作为物质外壳的语言是“核心素养”这肯定没问题,但是“物质外壳”是“核心”时,是不是就意味着外壳之下的内容就一定也是核心呢?恐怕这不是必然的逻辑关系。
赵老师认为,把本来一个“共有”的“素养”说成是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恐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真的认为语文学科素养需要在“思维”上做点文章,那也该对“思维”加以限制,把它限制到语文学科上来,把它限制得让其他学科无法完成,这才符合真正体现思维科学的——逻辑上的要求。
这样来定位语文学科素养,是语文学科一直存在的一种语文人的潜意识——“包揽天下”——惹的祸。安徽魏为秋也强调这恐怕与学科定位的心态有关。
其二:关于“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提法恐怕也有问题。首先是语法上的问题。“审美鉴赏”让人感到十分的别扭。“审美”之“审”本身就含有“仔细辨别鉴赏”之意,后面又加上一个“鉴赏”不是重复了吗?“鉴赏”什么呢?“鉴赏”的目的不也是“审美”吗?日常更多见的是“文学鉴赏”“书法鉴赏”,“审美鉴赏”这一提法并不多见。其次“审美鉴赏”也太过于宽泛,又一次把别人家的田揽到了自己的锄底下。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规定“审美”属于艺术范畴,当然文学也属于艺术范畴。但是不能因为语文里有文学欣赏就把“审美”全包了,我们包得了吗?包不了的。改为“文学品读与鉴赏”是否更妥一些?再次关于“创造”能不能教的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把一个有争议的东西放入“学科核心素养”里是否欠妥呢?有一个机器人制造专家说得好:“机器人永远替代不了人类。说到底机器人只是对人的学习与模仿,人类有两样东西永远无法模仿——情感与创新。因为情感与创新是没有规律的,没有规律就没法学习与模仿。”可见,“创造”本质上是不能学习与模仿的,不能学习与模仿,也就是不能教的。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可以引领思维创新习惯。
赵老师由此延伸到对阅读教学的看法,目前我们把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搅在一块。实际上,阅读可以分为“浅阅读”和“深阅读”,小学、初中的阅读和高中的文言文阅读都属于“浅阅读”。“浅阅读”的目标是让学生“读懂文本”——读懂字面意思即可,“浅阅读”基本上还是围绕着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素养而进行的语文活动。“深阅读”的目标是让学生“读透文本”——透过字面看深层语义。“深阅读”需要去品味语言,去鉴赏文本写作上的各种技巧。这该是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之一。可惜目前语文教材的选文还不够经典,还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值得去“品读、鉴赏”。
语文学科要做的事太多,教材建设就存在很大空间需要我们去努力——我们应该不应该设定一个能够建构学生“品读、鉴赏”素养的标准,然后围绕着这个标准来敲定100篇(也许可以更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不管谁编教材,它们是必选篇目。语文有“经典篇目”,每一篇都有教学内容的规定动作,老师们就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了。
最后,赵老师分析了核心素养定位出现的问题的原因是学科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因此让专家们给语文学科核定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确实难为他们了,因为,到目前为止,语文学科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定位。给一个没有准确定位的学科进行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定,实在是一件很荒唐、很搞笑的事。语文很悲哀,几十年了,依然是一个身份不明的角色;语文人很悲哀,我们是一群站在课堂里而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教什么的人。谁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世界上有这样的学科吗?这还叫学科吗?语文不是很悲哀吗?语文人不是很悲哀吗?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在于“语文学科没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
按照教育部原先的说法,2016年带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要问世了,对“学科教什么的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有所期待。但说实在的,我信心不足。到目前为止,语文界在顶层设计上有话语权的人,他们身上没有让我们看到有解决问题的希望光芒——语文界没有教育家。
对此江西何有湖、河南刘志远、广西吴超、安徽张奇纷纷表示赞同,河北廊坊董云飞也认为只有核心问题解决,才能带动外围。安徽崔成志认为抛开一切,一心围着高考转,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体悟语文核心素养。也有群友认为从考试的角度看,就是如何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赵老师说:教育部规定学生必看的100本书,然后语文高考考100书的内容,赋30分。学生阅读问题、语文素养问题,就解决了。河南刘志远觉得这倒是一个高考很好的切入角度。
本次研讨对本话题而言只是抛砖引玉,相信随着新的课标面世,这一热点会持续发酵,期待群友们能有更新颖更独特更广泛更深入的解读。
[作者通联:安徽天长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