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初探

2016-05-30任晓英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论语孔子

任晓英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更是被认为是实施“因材施教”的第一人。文章主要从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因、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以及实践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现代教育有所启示,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论语》;孔子;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100-01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虽然孔子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实行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只是在《论语·先进篇》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后来由南宋大儒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集注》),后人简称为因材施教。

一、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因

春秋时期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转化为封建制,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文化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在这一大背景下,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官学没落,私学繁荣

随着春秋时期的政治下移、经济下移以及社会大变革的状况,官学在政治上失去了依托,西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开始向下层扩散,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而私学到春秋末期进入初步繁荣的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密切关系。由于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养士之风开始盛行,人们争相养士,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孔子成为这一时期中开办私学的大师,因此,士的不断增加促进了私学的发展,而私学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孔子实施“因材施教”奠定了“材”的基础。

(二)“有教无类”造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

“有教无类”是孔子创办私学时招收弟子的基本原则,“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通过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孔子的教育对象,更加把教育扩展到了下层人民身上。孔子在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教育实践中,因为实行有教无类,他所接收的弟子中,既有接受过教育的贵族子弟,也有从未接受过教育的平民子弟,既有“闻一以知十、三月不违仁”的颜回,也有行事鲁莽的子路等,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孔子就必须考虑到每个弟子的不同,包括他们的学识水平、性格等方面。

二、孔子对“因材施教”中“材”的认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自己不知道了解别人。表明孔子已经认识到了“知人”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对于从哪些方面认识了解学生,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一)孔子考察“材”的角度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就决定了他主要是从道德修养和聪明才干这两个方面考察学生,孔子认为,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他所看重的才干主要在于辞令、文学、政事几个方面。“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便是从道德和才干的禀赋两个大的方面考察学生的结果。

(二)孔子考察“材”的途径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聪明才干不仅取决于他口头说的,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实际行动。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也信其性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所以孔子在考察学生时,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而且要“退而省其私,进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了听其言,孔子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与学生单独交谈或多人聚集在一起畅谈的方式,尤其是在周游列国时,对路上的所见所闻,孔子都会以对话问答的方式与学生交谈来了解学生。所谓“观其行”就是要观察学生在公开场合的所作所为,考察其做的与其说的是否一致。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

三、孔子对“因材施教”的实践案例

(一)孔子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教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由此可见,孔子根据子路跟冉求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子路鲁莽,冉求畏缩,在同样一件事上,一个是鼓励,一个是抑制,教育方式是截然相反,体现了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孔子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教学

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孔子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别设立了文学、政事、言语、德行四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他评价他的学生是“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等也说明他对弟子的特长是非常了解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弟子进行教学。

孔子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在充分认识了解“因材施教”中的“材”之后,对不同弟子的“材”进行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论语》中记载的多个实例表明了孔子对因材施教的实践,他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因材施教都是不可缺失的教育思想。因此,研究因材施教有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3]刘春梅.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4]汪小丽,黄南婷.孔子因材施教的考察及其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2008.

[5]李德富.从《论语》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J].学术探讨,2009.

[6]宋玫.浅析孔子心目中的好学生形象[J].山西师大学报,2012.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