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训练,帮学生开启写作的“米仓”

2016-05-30郝小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米仓选材题目

郝小安

学生写作文,最大的一个问题莫过于找不到好的素材。一到教师布置作文题,很多人就抓耳挠腮,这多半是寻找写作素材之苦状,大家搜肠刮肚,还是没有什么新鲜的可写,于是只有“把昨日的剩饭再烫一遍”。最近学生的两次作文——九年级的两次考试作文,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两次作文题分别是“天还是蓝的”和“风雨中,需要 ”,一次为命题,一次为半命题,形式和内容看起来都毫不相干,可学生写的却近乎相同:

没考好(天变阴)——父母(老师)的关心——天变好,天还是蓝的

没考好(天有风雨)——父母(老师)的关心——风雨中,需要关心

学生的应对策略,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他们都选择了相同的材料——考试,只是把开头和结尾加以改变,竟然能成功应对。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有不少学生都写天下雨——没带伞(雨衣)很着急——父亲(母亲)送来了伞(雨衣)——自己很感动,觉得亲情很伟大。我开玩笑地问学生,你们的这个材料从几年级开始用了,学生回答是三年级。三年级,也就是他们开始写作的时候,一直用到了初三,简直可以称作“久唱不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选材问题已经成了写作上最大的一个问题。陈旧、单调、模式化、低幼化的选材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了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在某次作文中有60%以上雷同的不可思议的现象,我在办公室里感叹这件事,有的老师就说,这不能怪孩子,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生活,所以只能写这个了。他们的话真的有些道理,今天的教育,由于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很多学校对学生的时间抓得很紧,学生一天到晚被关在学校里,即使回家了,教师也会布置一大堆作业,于是学生很少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活动的时间少了,经历就少了,于是写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上面的观点表面看来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又存在很多漏洞,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每天都会经历事情,怎么能说他没有生活呢,而且,人的经验除了直接的,还有间接的,现在的媒体那么发达,一个人一天看到或听到的比过去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的还要丰富,因此说学生没有生活就写不好作文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学生写不出好素材的原因究竟何在?我觉得主要是他们有生活,但不会将自己的生活写到作文上。具体来说,学生生活归于生活,写作归于写作,两个东西像两条平行线一样,虽然一直向前伸展,但是永远无法相交。生活经历和写作素材之间隔着一条鸿沟,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该在这条鸿沟上搭一座桥,让学生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写作素材。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对学生选材即“写什么”这个问题关注很少,甚至觉得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就不去管它了,把写作的重心放在了“怎么写”上。在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听到过不少有关写作教学的课,但专门指导学生寻找写作素材的几乎没有。可见,我们非常喜欢在没有多大用处的事情上瞎费工夫,胡乱折腾,常见的就是拼命传授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秘笈”以后,就可以一下子将作文写好。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是现代写作教学的最大弊病,也是制约学生作文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写作教学要善于搭桥,让学生将生活经历转化为写作素材,从而写出一些充满个性、鲜活灵动、富有真情的文章,而这座桥梁,就是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有人说:语文姓“语”也要姓“思”。这句话很有道理。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行,一些话语在今天的语文界处于霸权地位,其中有一个便是“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受了这句话的影响,很多的语文课堂都非常重视语言的教学,从字词句的品味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皆是如此。虽然这样做比较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但做得有些过,忽视了思维训练,语文课变成了光姓“语”而不姓“思”,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例如上面的“天还是蓝的”这个题目就有一些学生写成了环境保护;“风雨中,需要 ”这个题目不少学生口口不离“风雨”二字,认为这篇文章所写的事件必须发生在风雨中。这些情况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过于肤浅,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喜欢望文生义。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很多词汇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如太阳暗示光明,月亮让人想起团圆,莲花象征高洁的品质,竹梅蕴含气节,经常性地进行训练,让学生能看出一个词的言外之意,听出一句话的弦外之音。现在的作文题目之前往往有一段导入的文字,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在具体语境中体会题目的内涵,猜出它的引申义和象征义。

学生思维上的问题还表现为狭隘,像上文中一写关心就是父母雨天送伞,一写挫折就写考试的失利,总之是多指向一个自己惯用的题材,那么思维训练必须要在破除学生思维的狭隘上下功夫。例如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个“欣赏自己”为题的作文,很多学生觉得很难写,有一位学生说自己的身上没有什么优点可写,就要求我换一个题目,他的理由一是长得不好看,二是学习不好。我提了些问题:你为班级做的贡献多吗?你上次运动会的时候为班级挣分了?你在家里有没有帮助过爸爸妈妈做事?接着我又启发他,还有班级的卫生,你有没有好好做,他说有,我扫地的时候比较认真,从没给扣过分。我说这也是很好的素材啊,你可以回去写了。果真,他第二天交上来的作文,写了一件帮助父母做饭的事情,写的很有真情实感,被我评为优秀的档次。“天还是蓝的”这个题目,除了写考试的失利,我又启发学生:有没有经历病痛,或者和朋友之间的分别,和父母之间的误会,这些事情的完满解决不也是走出困境吗,我这样一说,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许多,第二次再写,就很少有学生再写考试了这个题材了,可见,只要教师能够认真在作文前进行指导,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就可以写出丰富多彩的内容来,这样久而久之的训练,学生遇到一个作文题目,就会生发出很多可写的素材,就会少出现卡壳的情况。

在这里,还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不少学生在选材方面可能受童话故事或影视作品的影响,总是对一些“苦大仇深”的东西很有兴趣,喜欢写一些“紧张激烈”的事件,写父母关怀自己非得写天下大雨或大雪,时间是半夜里,情况是发烧,然后父母不顾严寒送自己上医院,或者是自己过生日的时候父母送来的惊喜,我想这些材料不是不可以写,而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写,很容易造成材料的撞车,让人觉得似“伪”。学生在作文的选材上应树立这样的一个观念,那便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即选取的材料要是生活中最平淡的事件。对世俗的小事,学生总抱有一些不屑。其实在今天的这样的一个社会,已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时代,即使出现英雄,也是一些平民的英雄,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事情最多的还是那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真情其实都蕴含在平淡之中。至于学生所说的简单平凡的小事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主要看你自己的的描绘,就像高级的厨师,再不起眼的材料,都能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来,同样,再平常的写作材料,高手也会写出极为精彩的文章。想想吧,《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事情多么简单,多么平常,可经作者那么一描绘,却变得那么感人。所以,你越是写什么雨中送伞(雨衣)、半夜看病的事情越会让人觉的十分虚假,因为越是平淡的,越是真实,而越是真实的,才越是感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比如我经常在一些课上,出一个题目,但并不让学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由这个题目可能想到的选材,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样,有的人写这个,有的人写那个,汇聚全班的智慧,选材一时出现丰富多彩的局面,一些人的选材,又可以激发另一些人的灵感,从而唤醒一些沉睡的材料,产生更多的好的材料。这样,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就会开阔很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素材也会得到充实,他们下次遇到一个题目的时候,就不会像过去那样思维单一,来回用同一个素材。

总之,作文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是当今作文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它的办法,并不一定让学生头脑中非得积累多少的素材不可,主要是强化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学生在拿到一个题目的时候,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将这个题目的内涵挖掘出来,再从记忆中调出自己的写作材料,从而写出鲜活的、个性十足的作文。

[作者通联:江苏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米仓选材题目
重庆NORHOR家居艺术馆:百年米仓的重生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关于题目的要求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转手
追根求源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