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为心声”的文本解读寓意

2016-05-30秦爱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枣核同窗人物形象

秦爱玲

在文本解读中,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总可以寻找到把握文脉的准确视角。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这原本是指语言与思考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放在文本解读中也同样适用。因为文本解读的重点之一,就是关注文本中角色的语言,就是关注作者描述所用的语言。因此,研究、放大“言为心声”在文本解读中的寓意,可以让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本文试以《枣核》为例,阐述相关观点。

一、口头语言是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

除了说明文绝大多数文本中都会出现人物对话,传统的教学中也常常是通过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的。但在传统语境中,语文教学被赋予了太多的宏观意义,而对人物个体的内心世界关注得不多,这客观上容易造成对人物形象认知的不足,也不利于学生通过优秀作品来构建完整、真实的人物形象。《枣核》一文中,有作者萧乾描述旧时同窗的一些语言,对于这些语言的教学,当以学生视角下的解读为基础。初读文本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学生便开始逐一研究:

“带来了吗?”——这是“殷切”的“问”(其后伴有肢体语言:托在掌心),学生对这一语言的理解意见基本上是统一的:特别期望得到几颗枣核。也有学生提出,其实这段末尾的“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句话都可以看作是多余的,因为从语气及肢体语言,已经能够解读出这样的意思(这是否可以看作学生对作者描述语言的一种深度思考)。总的来说,此时旧时同窗的心情是急切的。

“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是没有改的“调皮劲”情感下的语言,在作者的眼中有“故弄玄虚”的意思,但是我(指学生自己)读了之后就已经猜到了可能与乡情有关,不知道作者缘何没有想到?不过学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或许作者是说没有想到具体的用途,可能这位朋友确实有出乎作者所料的描述在后面。此时学生感觉到旧时同窗是俏皮的。

“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这是“劈头就问”的语言;其后“……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在学生看来,这句文中几乎最长的人物语言透露出的是朋友作为游子在外的最真切的心情。但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这种心情不同的学生体会 是不同的,绝大多数学生其实都是基于间接经验的,倒是班上几个外地来的学生甚至是几个寄宿生,他们的体会倒似乎深一些。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游子在外,家乡的一树一木忽然就有了一种不同的含义,有一种思维寄托在上面”,这样的描述让笔者动容;而也有学生指出“作者其实对枣核能否长大成树并没有信心,她只是想‘试种,因此这位朋友的心情并不在枣树,而在枣核,我感觉这也是以‘枣核为文题的原因”。作为语言解读的重点,此时学生对旧时同窗的情感理解,已经进入了一种感同身受的境界……

《枣核》一文中的人物语言其实并不多,但经过这样的语言分析,学生已经构建出一个轮廓清晰的人物形象。

二、叙述语言是了解作者意图的关键

解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解读作者。

在《枣核》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常规的讨论之外,笔者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文中看起来有点“傻”?明明可以感受到的乡情,作者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明明可以留意到的花园中的两株垂杨柳与睡莲池,作者为什么还要朋友的指点?

这真的是作者的傻吗?笔者与学生展开了讨论,显然这也要基于文本(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语言)进行分析。于是跟学生到文本中选择了这样的一些描述性语言:

“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拥抱之后,她‘殷切地问我(此处单引号为笔者所加,以示强调)”;“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地方不大,布置得却很精致匀称”;“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通过对这些话语的研究与一定情境下的想象与推理,学生发现,由于枣核的多用途可能,作者起初不知道其作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通过殷切等语言强调朋友对枣核的期待,实际上也是为下面的写作作铺垫;对朋友后花园的描述,实际上是通过写景烘托朋友对故土的思恋之情。还有学生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观点——朋友需要的是枣核,但心中想念的是家乡的那棵枣树,作者是不是想借着枣核成长为枣树的一种寓意,来描述思念家乡的种子在朋友心中不断地发芽成长呢?

面对学生的这一表达,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来否定,尽管这是异于常规答案的说法,但经由上面对作者语言的分析,谁又能否定作者内心可能存在的这一想法呢?或许,语文教学中所强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性,正体现于此吧。

三、言为心声的文本解读寓意再思考

解读文本的首要任务就是解读语言,解读文本中的人物语言,自然是为了获得对人物的准确认知;而解读文本本身的语言时,实际上是在解读作者。

需要思考的是,文本解读毕竟不是与文本中人物及作者的直接对话,因此文本解读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原有经验判断、推理文本中人物与作者的想法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更多的是在学生解读的基础上,向着已有的教学目标引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何相对准确地把握文本中人物与作者的思路,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基于对“言为心声”的认可,解读文本语言肯定是必须的,而为了所获得的“心声”的准确性,教师的广泛阅读恐怕是必须的,因为学生的经验有限,不可能直接命中文本意旨,教师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帮学生确立准确的“心声”,这是价值引领的真实含义。

————————

参考文献

①陈桂瑛:《文本解读艺术浅谈》,《语文教学之友》,2016年第7期。

②蒋燕:《文本解读琐议》,《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年第5期。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白蒲镇白蒲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枣核同窗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鹧鸪天·赴乡同窗忆春秋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透明帽在老年人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刘秀苦寻同窗
老鼠们的枣核
琢磨《枣核》中的几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