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作文指导中的“感发”

2016-05-30朱卫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事理丝瓜落叶

朱卫国

著名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系列著作中有一个关键词:感发。她认为诗歌的力量就是感发,这种感发是生生不已的,可以叫做“感发的力量”。好作品能给人感发,反过来,对生活有精细的感发,才能出文章。在作文指导中,我们缺失的正是“感发的力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感触,有所生发,继而传达与抒写自己的感动与思考,才是作文指导的真谛所在。于外围的形式技法层面作无效指导,早已广受诟病。抵达内在,触及文心,用感发的力量驱动学生为文,方有源源活水、蔚为大观之景。

因此,作文指导的有效着力点是“感发”,在日常的“感发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感性、理性思维,激活学生的作文内驱力。常见的感发角度可以列为以下四种:

由外到内的感发。笔者曾经向学生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落叶飘零通常会有悲伤之感?学生很诧异,不觉得这有必要去思考。的确,见落叶生感伤之意,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已成为一种生活现象,可我们还真有必要去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在训练感发能力,把一些外部的“定律”推向内在思考,在思考中勾联事理,提升感悟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作这样的思考:枝叶相连,根深叶茂应是树的圆满状态,叶子离开树干,脱离母体,又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每个人都能从这一自然现象中产生类比联想,人从出生开始,依偎在父母怀抱,享受着家的庇护,圆满美好,随之长大,离家,衰老,死亡,任何人都无法左右这一规则,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见落叶而感伤,实则是外部的物象触动了内心的蓄积,遂有生命无常、美好易逝之伤。越是被忽略的常态,往往越有思考价值,它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回归内心,收获感发的力量。苏格拉底有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由事到理的感发。女儿过五岁生日,已订好了房间,上好了蛋糕,等几位亲朋到齐后,就可以开席了,可久等客未全,女儿不耐烦了,迫不及待,想把蛋糕分了。她妈妈说,等客人到齐后,吹蜡烛,许心愿,照个相,多有意义呀。可女儿不听,执意要先切开,并把奶油弄得满脸都是,女儿自个玩得乐,说,这多有趣呀。就这件事,我让学生感发,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事理?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有意义”与“有意思”进行列举,一一梳理经历过的有意义的、有意思的事,并发现,自己喜欢的倒是有意思的事,很多有意义的事,是被家长或老师要求去做的。再进一步提炼,便有所发现,有意思才是生活的终极价值,很多“有意义”是对生活的羁绊、人生的束缚,“有意思”最终会战胜“有意义”。在“践行孝道,心怀感恩”的征文中,我曾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生活细节,以此让学生去感发:我的老父亲爱吸烟,出于人之常情,我劝他少吸,但效果不佳,因而我有时会疾言厉色地训斥他,他就躲躲藏藏地吸,有时发现我在隔壁房睡下了,他会吸上老半天,其实很多时候我就故意在房里弄出点声音,表示我没睡,随时可能会督查他,一来不让父亲吸得太凶,二来避免了当面劝诫的尴尬。我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孝,怎样做才是行孝?有时,给彼此一点空间,是最好的孝道,孝不是服务也不是服从。学生从这样的生活琐事里,容易得到感发,也就能把大题往小处写,把很空的题往实处写。

由物到人的感发。我的母亲年年种丝瓜,成熟了的丝瓜任人摘,讨个欢喜,低处的,好看的,都被人随手摘走了,只有高处的还在,母亲也不管,任它在高处风干老去,待来年春风吹过,它的“孩子”们从它残破的身子里漏出来,投进泥土的怀抱。由这里“高处的丝瓜”,你联想到了什么人?引导学生作这样的联想,就是在锻造感发能力。这是由物到人的迁移,我们可以想到天下母亲。其实,丝瓜努力地爬高,是为了保护孩子,提升孩子。天下父母辛苦的工作,努力向上爬,很大程度上,不也是为了孩子吗?往上爬的丝瓜用心良苦,天下父母也用心良苦。天地万象,皆有事理在其中,我们目见之物,有大美,蕴至理,具有了相应的感发能力,就能揽物入文,自成格调。再比如,现在四季常青的花木被广泛栽种,虽长年生绿,但比之随节荣枯的品种,色泽与气韵差之甚远。对此,我们有何感发?引申到“人”与“人生”上来,有何启迪呢?如果深入进去,必得哲思。

由点到面的感发。考查理性思维的作文,尤其需要由点到面的感发。以2016年全国卷I作文题为例,用“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可以将思路拓宽拓深。这是一道漫画题,用对比的方式讲了两个孩子的遭遇:甲考满分得到了吻,考98分后遭巴掌盖脸;乙考55分遭遇巴掌,考61分后得到了吻。应该说,高考作文是一个特殊的话语系统,供考生来感发的材料放到考卷上,内涵与意义往往就变“大”了。其实,这两位学生的遭遇,在生活中只是个例,并不带普遍性,这两个“点”放在一起,就产生了相对宏阔的意义场。很显然,我们要谈到家庭教育上来,这是一个“面”,要在这个“面”里去生发,去褒贬。简言之,这里“吻对了”,“打错了”,但又不尽然,把两位学生的遭遇比较起来分析,甲考98分遭打,乙考61分得吻,这样看来,“打”和“吻”又都错了。这涉及到人们一种很怪异的常态思维,于是,我们可以把思维引到另一个“面”上去。比如说,中国足球队,成绩一直烂,国人不抱太多希望,若偶尔有了一点进步,刚欣喜若狂,誉之有加。国乒队呢,一直是世界领先水平,若赛绩有任何下滑,则责之贬之。我们为什么会用不同的尺子去看同类问题?这种怪异思维几乎成了常态。由此,作文的探讨空间可以归到“尺子与思维”这个面,文章的深度也就出来了。

作文同时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水平与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感发能力的体现。好作文总是发于细微,走向深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只有勤于思索,善于勾联,左钻右探,寻常生活即现精彩,笔下芳华自然来。

[作者通联:湖北监利县朱河中学]

猜你喜欢

事理丝瓜落叶
夏季佳蔬——丝瓜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落叶
语 丝
狡猾的丝瓜
丝瓜娃
最后一片落叶
落叶知多少
一语中的
微精事理 宏揽全局──《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