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6-05-30李辉王振军陈华鑫俞鹏飞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一体化创新能力

李辉 王振军 陈华鑫 俞鹏飞

摘 要:该文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紧扣学科交叉,通过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和学院系所调整、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设置等一系列可见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对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对该院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其它高校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材料类 “学科-专业”一体化 学科交叉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121-03

学科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即根据学问的性质而界定的知识集合;而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同时,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即“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集合”。学科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两个最主要方面。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动力,两者在本质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1-3]。 因此,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以学科发展支持本科专业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末期,国家启动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此后,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始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开始兴起并逐渐施行。专业建设方面,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本科教育改革的力度,实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学科专业质量评估、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工作。在此背景下,全国高等学校对在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谭荣波[4]对“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进行了辨析;郭必裕[5]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杜卫等人[6]对新建地方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曾冬梅等人[7]提出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学术组织系统建设的设想;陈琳等人[2]提出了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材料学科[8]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学科范围广、技术密集、应用性强的实践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制备工艺、结构、性质及服役行为。随着科技发展,材料学科已呈现相互交叉综合发展趋势。在深化材料学科交叉和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杜庆洋等人[9]研究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材料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武昭妤[8]对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进阶式培养模式结合实践探索。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现状可知,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构成、动力机制和实践评价机制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学科建设或专业建设的管理方面,缺少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调的系统构成、动力机制、实践评价机制等研究;“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具体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实证分析,难以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从而影响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

(2)材料“学科-专业”存在“两张皮”现象,不利于深化材料学科交叉。目前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子系统常常被割裂开,而且由于观念、制度和政策等原因,高校和教师经常过分重视学科而忽视专业建设,致使两者失衡从而产生“两张皮”现象[2],难以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不易发挥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因此,研究材料“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构成及内在关系,构建学科与专业协同演化模式,加强实践,将会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1 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设计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个专业方向和“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发展平台,急需深化材料学科交叉,以更好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为了强化本科教学地位、优化本科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培养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提出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及设计方案。

1.1 合理设置教学、科研机构,加强学科与专业的相互支撑

结合长安大学现有材料学科和专业,紧扣学科交叉,合理设置与管理教学、科研机构,加强学科研究与专业建设的相互支撑,提出适合长安大学的材料“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

1.2 平衡教学、科研资源,统筹资源平台有效支持一体化建设

平衡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协调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成立实验中心,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探求资源平台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持的有效途径。

1.3 加强制度管理与政策保障,完善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构建合理的领导组织体系和良好的政策平台,形成开放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管理绩效制,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良性交叉协调发展,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将通过实施系别调整、成立研究所和设置实验教学中心等措施,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2 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

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

2.1 调整系别,加强专业学科交叉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名称设置,通过对国内知名材料学院的调研,结合本科专业名称和学院发展现状,紧扣学科交叉,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学院于2016年1月对本科教学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将原来5个教学系调整为4个教学系,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含道路材料工程和能源与电子材料两个专业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系别调整前后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调整后,每个教学系设置专业负责人1名,主要负责安排和管理该系的本科教学,实行学院领导班子联系各系制度,院领导负责联系一个系,明确相关责任和任务。

2.2 成立研究所,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院科研水平,争取更多科研增量,结合学院研究发展方向和教师科研方向,学院于2016年1月成立“材料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等共9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由5~15位教师组成,研究所成员可跨系组合,促进了研究方向和学科交叉。新成立的9研究所提现了学院的学科特色,同时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相应的二级学科点建设和发展,应满足了学院整体学科布局。每个研究所设置所长1名,负责研究所的建设、管理,组织研究所考核与分配;实行学院领导班子分管研究所制度和学科负责人制度,同时对应负责管理建设材料学位点的相应二级学科。

2.3 设置实验中心,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结合学院教学场所和设备分散的特点,根据学院实验教学的需求,于2016年4月建设成立了实验中心。该中心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材料分析测试实验室等共计7个实验室组成,主要承担本科生实验教学,兼顾学院科学研究需要。实验中心人员由学院实验室编制教师组成,该类教师不参加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教师单独考核。设置实验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2名,负责实验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学院所有实验设备归口到实验中心管理,实验教学所需设备由实验中心统一安排,全面实行网上预约制度。

通过设置实验中心,实现了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平衡、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协调,让全院资源统一化管理、让科研资源为本科教学服务,提高了学院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和开放度,初步实现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2.4 加强“学科一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制度管理与政策保障

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人事绩效改革,根据学院系所调整、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设置等一系列可见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按照教学、科研、实验室和行政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为满足学校绩效考核的要求,争取更多绩效增量,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忧患意识,业绩考核将实行对团队进行考核模式;业绩考核将分解到研究所、实验中心和学院行政,分别进行考核,实行多劳多得。学院正在制定相关绩效考核政策进行保障。

2.5 其它实践探索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结合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需要,还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1)结合长安大学现有材料学科特点,加强学科子系统建设,如学术梯队、带头人、研究基地、学位点、学科管理制度等。

(2)结合已有成果,加强专业子系统建设,如: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教材、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

(3)结合材料类大类招生政策、教师评价模式、学科与专业评估指标,制定2016大类招生本科培养方案,完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4)通过打通学科交叉壁垒,继续推行“班导师制”“学术导师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等多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结语

以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围绕该院学科和专业交叉,通过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和学院系所调整、研究所设置、实验中心设置等一系列可见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对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此外还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一体化建设需要,加强了学科子系统建设、专业子系统建设、大类招生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政策制定等。通过多方面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指引下,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相关“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正在实践与探索之中,对该院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已初步显现,对其它高校材料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纪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动因与路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之二[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125-129.

[2]陈琳,龚秀敏.基于协同理论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2(3):22-26.

[3]赵金锋,王红岩,何艳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5):17-19.

[4]谭荣波.高校“学科专业”的辨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40-142.

[5]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23-26.

[6]杜卫,陈恒.新建地方院校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9-41.

[7]曾冬梅,唐纪良,武波.学术组织创新: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之一[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0-153.

[8]武昭妤.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进阶式培养模式结合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25-126.

[9]杜庆洋,张大富,任京成,等.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材料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70.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一体化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