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际关系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6-05-30孙闻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社交院校

孙闻笑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既具有该年龄群体的普遍性,也因为高职教育定位和环境而具有特殊性。人际关系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在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中加强重视。围绕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最主要的四个方面: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校外及网络关系,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其影响成因与预防干预措施。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学生心理;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54-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日俱增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逐渐攀升,随之而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极为重要的关注点。除了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之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都会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环境和影响。他们的求学动机、职业定位、自我认知、学习环境、人际交往、成就抱负等都是影响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其中,人际交往作为一个学习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和研究对策上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系交往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四个社交关系方向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家庭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对每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许多学生可能是第一次长途跋涉,离开家乡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独立学习、生活;也是第一次和父母、家人长时间地分隔两地。他们正处于少年到成人的发展过渡时期,世界观、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等意识也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一下子脱离父母、家庭的庇护和指引,可能导致在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问题。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指导有所欠缺,那么当他们开始相对独立地生活时,这一部分问题将会被放大。比如,长期受到父母过度约束的学生,在失去了依赖对象后,可能在适应环境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处于被动、逃避等心理状态,甚至迷失方向,自我封闭;他们也有可能选择释放长期被压抑的欲望,从而过度沉迷于以往被禁止、不敢做的“坏事”中,又缺乏正确的指引去排解、控制,导致一发不可收拾。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在与新生接触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如在与学生及家长的谈话交流中引导他们双方进行描述与评价,从而进行比对和解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与矛盾。比如,当学生在学校里发生了问题的时候,是否应该首先与家长联系,这是否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弹,导致学生心理情绪恶化,这些问题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关系的基础上去寻求答案,因人而异,而不是单一模式化地去处理。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教育水平并不是很高,这导致了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知。教师也应该对家长在这一方面的认知进行科普教育,要让家长意识到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必要性。

二、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学生独立踏入学院后的“第二监护人”,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发展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学校师生关系中,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调控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者,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念,他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师生关系的发展方向[1]。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能否取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引导效果。在学生心理日渐成熟、信息传播日渐便捷和广泛的今日,传统观念中单一的教师持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的师生关系已经逐渐不适用,高校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建立最适合新时代的师生关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过往的学习经历等原因,对教师的观念也会是复杂而不完全正面的。教师在建立师生关系、取得学生信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现在学生的爱好和需求,同时把握好方式方法和适宜的程度。

三、同学关系

同學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伴随着孩子开始踏入学校,开始发展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同学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青少年时期,同伴的影响首次超过了父母,如果缺少朋友或同伴关系不良,学生就会感到孤独、自卑[2]。而在整个大学生活中,由于学生将长时间地脱离与父母和家庭,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可能会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一个人际关系。而交往群体的数目较大,也使从众意识开始萌生。从众,指的是个体在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引导或压力之下,在认知、态度与行为等方面自愿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3]从众心理将导致某些心理或行为“与众不同”的学生更难在同学的人际关系中找到安定感,也更容易被同学群体所排斥。比如,一些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对其过于溺爱,甚至来学校宿舍帮助其洗衣、晒被,却引起了宿舍其他学生的反感和蔑视。舍友的评价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的印象,从而导致这位学生更难以融入同学关系中去。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当学会随时随地地从细节上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查看是否有反常行为,同学之间的互动是否异常或是有不平等的征兆。比如,在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里被孤立的学生,常常会受从众、服从等心理的影响,而去强迫自己模仿其他同学的行为,或是使用金钱、物品或是一些帮助,如替考、帮助作弊等,来讨好群体中的“权威者”,以期融入群体。这种时候,不仅要关注这些被孤立的个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重视,逐渐纠正他们走偏的心理和行为;也应该引导教育学生群体中的“权威者”,将从众心理的影响从负面转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同时,教师也应把握好度,由于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如果教师对个别学生个体的关爱表现得过分特殊、突出,则有可能引起学生群体的反弹,反而是被关爱的学生被另眼相待,导向负面的结果。

四、校外关系和网络关系

高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无可避免地会与校外人员产生人际关系,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可能使他们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更早也更容易因为打工、实习、做项目等机会与校外及社会人士产生交往。由于信息网络的日渐发展,在社交网络、线上游戏等虚拟途径上形成的人际关系数量也呈大幅上升趋势。网络社交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平等性、间接性、匿名性等基本特征,深深吸引了具有不同交往动机的网民进行网上交往活动[4]。随着线上社交的普及,与网友的结交和见面已经逐渐不像曾经一样被视为洪水猛兽。尤其对部分“追星族”“共同爱好者”“网游战友”“网恋”等群体来说,与虚拟网络上结交的朋友谈天见面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高校教师在关注学生与校外和网络人士的交往关系时,也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让自己首先学会理解学生在校外、网络人际交往中的需求和途径,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

一方面,在家庭、师生、同伴间的人际关系上无法满足或者存在障碍的学生,会倾向于将社交需求转移到校外或是网络上去。而与校外或网络上的社交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处理类似的情况时,教师应当从源头抓起,引导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在改善家庭、同学人际关系的同时,提醒学生在选择社交对象时应当提升安全意识、加强警惕心理、学会自我保护等。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应当正确了解网络社交和校外社交的特点和利弊。一味地禁止校外、网络人际交往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引起学生心理的反弹。高校教师可以反过来利用校外和网络社交的优势,引导学生健康交往、学习交流和心理发展,比如推荐优秀的网络社交群体和途径,介绍可以正面影响学生的校外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交往互动等。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各方各面的人际交往关系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影响学生心理波动的因素和源头,从而达到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目的。在观察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社交关系途径及其特点,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内心需求、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采取最有效、最让学生能够接受的处理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化负面为积极。

参考文献:

[1]邹强,罗木珍.对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97-100.

[2]阳德华.师生、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焦虑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2):78-80.

[3]朱振菁,吴莉莉,杨扬.浅析人际交往中從众、顺从与服从现象[J].学理论,2012(12):51-52.

[4]田丽,安静.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13-19.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社交院校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社交距离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