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2016-05-30廖玉荣
廖玉荣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是指诗歌所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予了作者理想和情感的艺术形象,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解读形象是把握诗歌主旨和意蕴的主要途径。概括来说,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三类。其中,人物形象分析在高考命题中屡次出现。大体来看,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一类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古典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一、抓住正面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正面描写,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人物的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虽然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不比小说人物刻画得细腻传神、形象丰满、完整全面,但是,诗歌是精炼的,每句话都经过了诗人的精雕细琢,诗人通过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亦或是人物的语言、典型的细节,就可以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思想情感。
比如,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人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第一句“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冲”字是动作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三句通过“卷旗”这个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第二句中的“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了诗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第四句,作者想象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借助他人的声音、语言,再次表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分析侧面烘托手法
侧面烘托又称间接描写,分为以物托人、以人托人、以景托人三种。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注意环境、周围景物、周围人物等描写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比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陆鸿渐隐居之地的环境、景色,后半部分写诗人不遇陆鸿渐的情况,整首诗没有一处着笔于陆鸿渐,却写出了他寄情山水、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隐逸人士的形象。前四句中“野径”“桑麻”“篱边菊”“未著花”等景物描写表明了陆鸿渐居住的地方很幽静,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
另外,“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而陆鸿渐家外篱边未开的菊花更凸显了他的隐士风韵。后四句中“无犬吠”“问西家”“山中去”“归时每日斜”,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再如,戎昱的《塞下 曲》:“北风凋白草,胡 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首联是自然环境描写,体现了边塞地区苦寒的环境特点,目的是烘托边塞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颔联中的“秋来”“夜后”通过交代时间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颈联描写了边塞战士长期而艰苦的戍边生活,烘托出了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塞将士形象。
三、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所以学生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题目和后面的注释,这些都会给出一定的暗示。
比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深深地影响了他,他一生都在坚持抗金,无奈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使他壮志难酬。陆游晚年隐居山阴农村后,仍然心系国家,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却报国无门,在这种生活中他创作了很多爱国诗词,《诉衷情》便是其中一首。了解了陆游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就能很容易分析出作者是将自己的形象直接在诗中表现出来,通过一个被弃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总之,古典诗歌塑造了多样、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人物分析方法,进而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