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拟声词修辞及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2016-05-30倪盈晟
倪盈晟
【摘要】: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他翻译的莫言作品《檀香刑》是既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葛浩文先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淀很深,尤其是对现代汉语中的语用的把握,在翻译《檀香刑》(Sandalwood Death)中,十分贴近原著。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檀香刑》为例,从现代汉修辞类学的角度,以实词中的拟声词为立足点,探讨莫言小说拟声词修辞及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修辞;词类拟声词;翻译策略;《檀香刑》
引言
本文通过探讨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把现代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正如《檀香刑》英译本序言中所提到的:“This book is published with the generous assistance of Chinas national office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本书英译本的出版是在葛浩文先生与诸多顾问(Advisory)的合作下完成的。但是笔者水平有限,仅仅从拟声词修饰的角度探讨其中的翻译策略,以利于将来在现代汉语词类学中的借鉴与学习。
一、现代汉语中的词类及拟声词研究
词类是现代汉语中语法的概念,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其中,在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划分依据是语法功能的划分。兼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属于实词类,只具有语法意义而不具有词汇意义的词属于虚词类。
笔者认为实词的词汇意义指的是词的意义实在,若是在一句话中强行删去一个实词,便会导致这句话中信息成分的缺失。实词的语法意义能够赋予这个词充当句法成分的权力。现代汉语中的句法成分一共有八種,分别是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独立语。在这八种常见的句法成分中,无一例外都是由实词充当,所以能充当句法成分这一特质是一个词的语法意义的体现。
虚词由于其没有意义实在而失去了其词汇意义,但是虚词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若是在一句句子中删去虚词,虽然句子中的主要信息没有被删去,但是虚词的缺失往往会带来句子所富含的信息产生歧义,给人们带来誤解。上文中曾提到句法成分无一例外都是由实词充当,所以虚词的语法意义不在于其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在于虚词是表现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在英语中,有多种手段表现语法意义的不同,如时态中的现在时,过去时与将来时,语态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而这些手段都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而实现的。但是,在汉语中由于汉字是非拼音文字,所以不能同拼音文字英语那般通过词形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虚词于是乎就成为了现代汉语中表现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下图1是现代汉语中词类的具体细分方法:
从上图的具体细分中,把拟声词划入到实词中,因为拟声词兼有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符合上文中所提到的实词所具备的特征。拟声词又叫“象声词”笔者认为拟声词的词汇意义最主要的是拟声词能够记录大自然中的声音,能够把站瞬即逝的声音记录在信息传播媒介上。拟声词具有描摹声音的功能使得拟声词本身具有了修辞的作用,生动形象的拟声词能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做到“读其文,闻其声”。
二、葛浩文英译本中拟声词的翻译策略
1.直译
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基本的研究主题,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拟声词翻译中,直译就是直接将汉语中的拟声词翻译成英语中对应的拟声词。如果再对直译进行更详细的划分,可以有以下两种情况:
(1)拟声词在句中独立使用,不作为所在句中的任何语法成分。此种情况下,只需把汉语原文中作独立成分使用的拟声词相应地译成英语作独立成分使用的拟声词即可,如:
噗嗤一声,紧接着又是噗嗤一声,小虫子的两个眼珠子,就悬挂在“阎王闩”上了。
until . . . pop. Then another—pop—and Little Insects eyes were hanging.
此句中的pop不作任何语法成分,在句中单独使用,并且直接译出了“噗嗤”的声音。
(2)将在汉语中作动词、名词、分词等成分的拟声词直译成英文中的动词、名词、分词等,即在句中充当语法成分,如:
抬头俺看到城隍庙高高飞起的房檐,一群灰鸽子在房檐上嘀嘀咕咕。
When I looked up, I saw the flying eaves of the towering City God Temple, where pigeons were cooing.
此句中的coo为原来汉语中的“嘀嘀咕咕”,且作动词使用,因此在翻译后的英文句子中coo也作为动词使用且使用了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正在做某事,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意译
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但由于拟声词为一些短语、词语,不太适用于意译这种用于大意群的翻译,所以在本部小说中几乎没有出现。
3.不译
拟声词本身是模拟事物运用声音的词语。汉语的拟声词有时候具有一些特殊性,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因此在翻译成英语时很难达到那种意蕴,所以有时候译者会采用不译的方法来巧妙地避免这一难题,如:
俺扑通一声跪在了他的面前,给他磕了一个响头。
I got down on my hands and knees to kowtow with a good, loud
banging of my head.
此句中译者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或间接翻译“扑通”这一拟声词,而是直接运用了got down这一动词短语来形象地描写出当时的画面。再如:
到了那关键的时刻,猛地一使劲,就噗嗤噗嗤了。
And when the fateful moment was at hand, we
pulled the straps with one final jerk, producing a crunch.
此句中没有像直译中的第一个例子将“噗嗤”翻译出来,而是具体地描述了这一行刑的细节,可以让读者更好的掌握了解这一细节。
4.音译
有些表达在英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译词,但如果不译出来又会失去作品原有的韵味,于是译者就会采用音译的方法,通过自己造出一些和汉语读起来相近的单词来体现神韵,如:
泪珠噼里啪啦落前胸。
My tears fall—tin tin tine tine.
在英语的表达中tin tin tine tine并不表示泪珠低落的声音,但译者正是运用音译这种方法将这个词用声音念出来,才更有意义,体现原文的韵味。
参考文献:
[1]莫言.檀香刑[M].作家出版社,2012.
[2]廖序东,黄伯荣.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朱春蕾,《浅析纽马克翻译理论下的<檀香刑>葛浩文译本》
[4]孙会军,《谈小说英译中人物声音的再传递—以葛浩文翻译的<呼兰河传>和<檀香刑>为例》
[5]葛浩文.Sandalwood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