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2016-05-30何辉强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微文化传播意义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普及化,智能手机使用大众化,促使微文化产生发展。微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极为突出,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微文化;传播;意义;路径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micro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Campus

He Huiqiang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08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devices, the use of smart phon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culture. Micro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peoples life, especially the impact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extremely prominent, do a good job in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and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Micro culture; communication; significance; path

一、微文化及其在當代大学生中传播

微文化“從广义角度看,它指的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所创造的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导向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从狭义角度看,它是指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逐渐形成并随着科技发展迅猛发展的注重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

微文化属于草根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同,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既是信息制造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微文化具有内容短小、传播快捷、彰显个性、关注个体等特征,迎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备受当代大学生青睐。当代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智能手机、电脑利用网络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商”、“微支付”等形式享受着微文化给他们带来各种满足。尤其是“微信”的使用,倍受大学生喜爱,他们每天都会接受大量信息,制造大量的信息,表达他们每天的生活。近些年来有些大学生还很热衷于“微商”、“微支付”,喜欢“微电影”、“微小说”等,微文化已深入到大学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逐渐步入一个“微时代”,微文化正在潜移默化改变着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二、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有利于了解认知微文化及微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分析当前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状况,把握其存在问题。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微文化能克服时空屏障,接受大量信息,开阔视野,彰显个性,提高个体创造性,对他们生活学习带来各种方便。但由于微文化不属于传统精英文化,不免会出现偏离事实、模糊历史、甚至恶搞现象,弱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扭曲大学生价值取向。

其次,校园微文化建设对高校教学尤其是思政教学有重要意义。微文化打破了那种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高校教学逐步呈现开放之势,学生对知识索取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老师所讲内容,他们利用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搜索到所需内容。微文化传播背景下高校教学方法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传播知识已成趋势,尤其是在比较枯燥乏味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已成共识。在这种形势下建设良好的校园微文化,增添知识获取渠道,扩展他们的知识视域,打破了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促进思政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再次,微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微文化有利于规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优化校园管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正在逐步弱化,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依赖与日俱增,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机利用网络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对知识和生活交往需求更加网络化,体现出一种行为方式到思维方式转变,他们不论遇到任何事已经习惯首先寻求网络解决,逐步形成一种“网络思维”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建设良好微文化,利用他们喜好的网络媒体,建立相对完善微平台,为他们生活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更有效实现对他们正确引导与管理。

三、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现实路径分析

微文化由于其本身特点倍受当代大学生青睐,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对学生、学校、国家未来发展有重要而深远意义,要落实高校微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做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微文化一方面会创造积极、健康、向上公益文化,丰富和融入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也会创造消极、低俗、颓废有害文化,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甚至抵触主流文化。由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和认知不够成熟,很容易被些形式新颖而内容不良的文化误导。在这种微文化极度盛行而大学生缺乏一定辨别力的形势下,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定期组织相关培训,让他们认识微文化内容两面性,了解微文化传播特征,增强是非善恶美丑辨别力,优化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使用方式,发挥其对大学生正面引导作用。在高校微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

第二、正本清源,优化校园微文化内容。微文化对主体没有任何限制,每个人都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由于主体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不同,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泛娱乐化”(内涵不深、格调不高,刻意恶搞或纯粹追求娱乐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三俗化”(庸俗、低俗、媚俗)倾向。有些内容呈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历史虚无主义,弱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误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因此要利用网络媒体通过微文化平台,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文化发展,一方面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大V”(“在微文化空间中,那些具有较多粉丝人数,较强的舆论导向、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话语权的认证用户。”)专家、名人、明星舆论导向,发挥英雄、成功人士模范榜样作用,宣讲主流文化,传递正能量。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要严抓源头,科学合理内容传播才能发挥微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

第三、规范微文化传播,坚持自律与他律并重,加强微文化监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任何事物康持续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相关的监督管理相对滞后,导致其传播内容出现碎片化、庸俗化,垃圾、虚假信息泛滥,这样的信息传播使大学生认识产生偏差,玷污高校纯洁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要加强校园微文化的管理,制定专门规章制度,规范校园微文化传播。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微文化管理专组,制止纠正不科学、不规范现象产生和发展,引导校园微文化健康发展。例如,利用校园官方微博、各院系以及社团公众微信等途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活进行必要的教育。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成立完善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快速干预机制,对一些制造和傳播些不合理比较恶劣的内容进行严格管制,将各种管理措施制度化,有些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同时强化网络监管,对一些不合理内容传播进行网络过滤,中断其传播。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美国传播学专家理查德 ·斯皮内洛认为,道德“应当是网络空间的终极管理者,为个人行为和组织政策划定边界”。微文化传播下每个人既是消息制造者又是消息传播者,对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要有责任感,在网络生活中要有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将他律转化为自律,避免出现失态行为。作为高校应该设置必要课程进行教育,如“新媒体伦理与道德”、“新媒体行为规范”等,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提高网络自律能力。

第四、充分利用微文化的传播进行多元化教学,引导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微文化传播不仅仅对高校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对教师也产生重要影响。网络信息时代传统说教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作为高校教师应当紧跟前沿利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媒体进行多样化教学。当代的学生对知识的索取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他们更倾向于网络,教师应当利用网络了解所讲授内容最新动态,利用学术专家最新研究跟学生交流,并对所索取内容进行辨别,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新鲜知识,满足他们追求新事物心理需求,又培养了他们对网络内容辨别能力,带动校园微文化健康发展。比起课本单一的文字表述,当代大学生更倾向图片、视频等形式才汲取知识。此种情境下,高校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视频教学,将所教授的内容视频化,或做成微课、动画形式配合必要讲解展现给大学生,增加知识吸收和消化的实效性。特别是高校思政课需要微文化走进课堂,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微文化传播,让微文化走进课堂,促进教学,让微文化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五、建立完善校园微文化平台。校园微文化建设平台是关键,平台是微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一、形式多元化,如微博、微信、QQ、微电影、微商、微公益等,建立多样化公众微载体。二、内容多样化,如政治、經济、文学、哲学、艺术、体育及各类的专业课等,内容充实,满足大学生学生需求。三、传播普及化,以学校为中心,深入各院、系、专业以及各社团建立较为完善的传播网,让每个大学生都能随时随地轻松愉悦接受微文化,享受微文化生活,促进他们的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三观。

四、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展望

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对高校和大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网络信息时代催生了微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微文化对当前高校教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曲折过程。第一、微文化由于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能够增添课本或缺新鲜知识,但微文化由于每个人都是发声筒,内容参差不齐,对内容的监控有一定的难度。第二,由于当前我国网络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以及网络监管技术不够完善,在对微文化传播过程的监管缺乏有效措施。第三,目前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体道德和媒介素质不够高,缺乏自律性,进行网络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将他律转化自律需要过程。如何发挥微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正向引导作用,有待我们在后期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 .06第28期.

[2]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 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3] 欧晓静、苏国红.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0卷,第4期.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 光明日报,2004-9-27.

作者简介:何辉强,男,1985年,讲师,哲学硕士,广东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师。

猜你喜欢

微文化传播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