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6-05-30肖华余双慧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体系

肖华 余双慧

摘要:为顺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潮,我们在明确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准确定位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三大课程体系。使得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起来,完成高素质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地方高校 转型 表演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构建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2014年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国家教育部也加快了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部署。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面临这一转型发展的大潮,笔者所在的高校——荆楚理工学院审时度势,认真分析了升本以来的办学经验,把“立足地方,面向基层,建设有特色有影Ⅱ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办学定位,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与此同时,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笔者对所任教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一、找准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鉴于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各级各类学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先导,科学定位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如今,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各学科、各专业要想培养出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要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与“怎样培养人”——培养方案上做文章。

音乐表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的生源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调研区域文化市场、行业动态以及地方人才需求现状,并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为满足新形势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较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较强的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舞蹈表演等方面)能力,能在社会文艺团体、文化机关、工会、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音乐创作及音乐教学等方面的工作,适应我国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制定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方案

在明确了本校、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我们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以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审视。笔者发现过去把音乐表演专业分声乐、钢琴、器乐、舞蹈、作曲几个方向来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是不利于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一进校就被框定在某个方向,该方向的培养方案把学生局限在一个小圈圈内,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其最终结果是虽然培养出的音乐表演人才在某个方向表现出较突出的才能,但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强,与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

基于此,我们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摒弃了分方向的做法,把四年制的本科教学计划分为两大学段。大一、大二为普修阶段,大三、大四为选修阶段。在普修阶段,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必修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等)、学科基础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钢琴伴奏艺术、中外音乐史等)与专业主干课程(如声乐基础、钢琴基础、舞蹈基础)。让学生在这一学段既能获取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又能掌握较系统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表演(演唱、演奏、舞蹈表演等)能力,为后一学段的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在大三、大四的学业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专业基础、兴趣爱好与将来的发展方向在专业限选课程中选择任意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这样的培养方案,学生不仅获得了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的提高,而且又有一技之长。

三、科学构建培养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且标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它既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课程体系改革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应以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较强的应用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给学生讲授全面、系统、科学的专业知识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其它领域知识,训练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向学生传授职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性知识。这就需要注重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目标明确的两大平台(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与两大模块(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相结合的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下表是两大平台与两大模块相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

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平台把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广泛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程,在专业教育平台把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必修课,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学到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为音乐艺术实践提供指导。此外,通过对地方文化市场的调研,了解到行业动态与社会对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状况后,形成了“专业主干课程+分模块的专业限选课程”的纵向化课程体系。也就是说,以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将与专业主干课程相衔接的专业限选课程组合成声乐、钢琴、器乐、作曲四大模块,通过对各门课程内容的精选、充实、裁并、整合、革新,使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与此同时,在选修课程中开设通识教育拓展课程、专业教育拓展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专业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不仅有利于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而且能让学生以行业需求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向纵深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后劲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音乐表演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而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形成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关键是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1.强化校内实训

根据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在我校音乐表演专业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特别强调了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宗旨。大大缩减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数,增加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数,还尽量多的分配给各门专业课程足够的实践学时。在此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主要训练内容,以增强阶段性专业技能为主要且标,合理设计分层分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在不同学年依据所开设专业课程的不同来安排实训内容。例如,第一学年主要开设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课程,课堂上围绕课程目标训练学生的视唱、听音、记谱、演唱、演奏、舞蹈表演等专业技能:第二学年主要开设和声、钢琴伴奏艺术、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课程,除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多声部写作能力与视奏能力外,还要进一步训练、提高学生的视唱、听音、记谱、演唱、演奏、舞蹈表演等能力:第三、第四学年根据钢琴伴奏艺术、合唱与指挥、排练、声乐模块、钢琴模块、器乐模块以及作曲模块课程的开设,围绕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合唱指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较娴熟、高超的演唱、演奏与作曲的技能进行重点训练。与此同时,从第二至第六学期每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要求学生停课以班为单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排练形式多样的节目,并集中进行汇报演出:第八学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论文。以此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各种活动与指导其它专业学生排练各种类型的节目,如音乐表演专业每年一次的五项全能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合唱比赛、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舞台表演技能,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广泛地与文化机关、工会、中小学、企业、群艺馆、艺术剧院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加文艺团体演出、社会公益演出,到这些单位进行见习、毕业实习,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表演实践通过实训实习结合起来,不仅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积累舞台实践经验,而且还可以学到文艺活动策划、灯光与音Ⅱ向的调试、舞美设计等,增强学生从事舞台演出工作的其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今后从事舞台演出及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实习相结合,构建出较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不是“狭窄于技能技巧”的匠人,而是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的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因此,我们应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这一误区中走出来。为此,我们还应构建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已将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全面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素质拓展课程包括专业教育拓展课程(如声乐艺术作品赏析、表演基础、音乐鉴赏、语言表达、钢琴调律、形象造型等)、通识教育拓展课程以及课外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包括职业素质模块与创新创业模块)。其中,专业教育拓展课程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技术创新能力:通识教育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精神气质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乃至对学生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课外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可以与学生的社团工作相结合,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四、结语

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要体现“应用为本,能力为先”的特点,为此,我们依据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构建出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框架。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与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位一体,互相补充,紧密配合,共同完成对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培养应用型音乐表演人才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有助于推动音乐表演事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