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2016-05-30白璞童绍玉彭海英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指数熵值法城镇化

白璞 童绍玉 彭海英

摘 要: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而耕地集约利用正是解决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1997—2013年,安徽省城镇化率提高了27.13%,而耕地面积则减少了7.3万hm2。因此,有必要对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协调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以及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熵值法;指数; 典型相关分析; 城镇化; 耕地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16-04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快速扩张,使得大量耕地资源流失,加之我国原本就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势必加重我国粮食生产的负担,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城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1],而耕地又是人类生产所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就变得极为重要,进行耕地集约利用,正是协调城镇化、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关的有效措施。关于耕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一是对集约利用水平测度计算方法的研究[2],二是对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的研究[3],三是对耕地集约利用变化的时空研究[4],关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的方法的研究[5]、对城镇化的时空变化方面的研究[6]等。

而关于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关系方面的研究则较少。王佼佼[1]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耦合模型对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之间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两者之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柯新利[7]等对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认为除土地城镇化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都对耕地集约利用有显著影响。

上述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在指标选取上比较单一,不能很好体现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各个方面。

安徽省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一。1997年,安徽省城镇化率22.02%,耕地面积为426.11万hm2。到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49.15%,其间共增加了27.13%,年均增长1.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而耕地面积减少418.81万hm2,期间共减少7.3万hm2,耕地流失严重。一方面,安徽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8];另一方面,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而持续减少,因此有必要对安徽省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关系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1997—2013年安徽省的统计数据,首先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再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两者的内部关系进行探索,以探索城镇化发展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1998—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

(二)指标体系构建

耕地集约利用指: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合理地增加基础设施、科技、劳动等相关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适当、结构协调, 最大限度地利用耕地,提高耕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合理[9]。

目前,耕地集约利用一般有3种测度方法[1]:一是将价值形态的农作物种植成本作为表征指标;二是选用指标反映耕地利用集约程度;三是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来全面反映耕地利用集约情况。

本文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依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综合性、主导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借鉴相关研究的研究成果[10, 11],并结合安徽省实际,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持续状况4个方面来综合反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投入强度从单位面积上对耕地进行的各种要素投入来反映集约利用的程度,是耕地集约利用的基础,该项由化肥投入、机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3个不同的投入要素来体现。利用程度从对耕地的使用效率和情况等方面来反映集约利用程度,是我国实现耕地集约利用的一个关键因素,该项由灌溉系数、垦殖系数和复种指数3个指标来体现。产出效果以单位耕地面积上农村物的产量来反映集约利用程度,该项由粮食单产和地均产值两个指标来体现持续状况从耕地的生态方面反映集约利用程度,该项由粮食安全系数和人均耕地面积两个指标来体现。

关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方法,目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人口城镇化这一单一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12],另一种是从城市的各方面选取多项指标来综合反映城镇化水平[13]。而城镇化本来就是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发展过程,所以,依据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借鉴相关研究的研究成果[14],并结合安徽省实际,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3个方面来综合反映城镇化水平。其中,人口城镇化包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两个指标,经济城镇化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GDP两个指标,社会城镇化包括年末移动电话数量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两个指标。

(三)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多元分析方法。借用主成分析降维的思想,分别对两组变量提取主成分,并使从两组变量提取的主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达到最大,而从同一组内部提取的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用从两组变量之间分别提取的主成分的相关性来描述两组变量整体的线性相关关系[15]。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来研究耕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出两个因子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

分别设耕地节约利用水平指标体系中的化肥投入、机械投入、劳动力投入、灌溉指数、垦殖指数、复种指数、粮食单产、地均产值、粮食安全系数、人均耕地面积为X1—X10,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中的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年末移动电话数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Y1—Y6,运用SAS9.2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

(一)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运用熵值法计算,得到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分布,如表1和表2所示。

(二)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系

1.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熵值法计算的各指标权重与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进行加权求和,以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为例,计算方式如式1所示:

(1)

式中, 表示第Ai年的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 Wj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 X'ij表示标准化值,n表示指标数,m表示评价年数。

运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到安徽省1997—2013年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知,城镇化水平大致分为2个阶段: 1997—2005年为第一阶段,城镇化水平增长缓慢(斜率为0.02), 2006—2013年为第二阶段,城镇化水平加速增长(斜率为0.10)。运用SPSS18.0软件对安徽省1997—2013年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86,它的实际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

2. 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与城镇化水平指标典型相关分析

应用SAS9.2软件,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指标层间得到6对典型变量,在α=0.05时,有2对典型变量通过检验,各典型变量的典型荷载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人均耕地面积(X10)、人口密度(Y2)被分离出来,典型载荷分别为-1.008 1,1.021 4,说明人口密度是影响人均耕地面积的原因,即人口城镇化对耕地的持续状况有影响;第二对典型变量中,地均产值(X8)、人均GDP(Y4)被分离出来,典型载荷分别为2.601 6、12.187 7,说明人均GDP是影响地均产值的原因,即经济城镇化对耕地的产出效果有影响。

人口密度的增长对人均耕地面积的增长有阻碍作用,人口密度的增长表明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而城镇居住空间有限,需要不断的扩张来为新增人员提供住所。一方面,城镇不断扩张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

人均GDP的增长对地均产值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镇,许多耕地被闲置,这使得原本零碎的耕地能够被种粮大户承包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实现规模化,同时也促进了耕地的产出,也就提高了耕地的地均产值。

社会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没有直接影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所选取的两个社会城镇化指标主要代表城市提供现代服务的水平,所以对耕地集约利用没有直接影响。

(一) 结论

本文通过熵值法和典型相关分析对安徽省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城镇化在初始阶段会阻碍耕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导致耕地集约利用波动上升,但当城镇化发展到加速阶段后,又能促进耕地集约利用的发展。

2.城镇化主要对地均产值和人均耕地面积产生影响,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面积负相关,人均GDP与地均产值正相关。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原因,而社会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没有直接影响。

(二)讨论

柯新利等[7] 认为,人口、经济和社会城镇化都对耕地集约利用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城镇化并不是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原因。柯新利将人均建成区面积作为社会城镇化的指标,认为建成区面积与耕地面积之间存在联系,而本文选择的城镇化指标主要代表城市提供现代服务的水平,这是导致本文结论与柯新利等人的结论差异的原因之一。

在研究范围上,本文仅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今后可扩大研究范围至全国进行研究;在指标选取上,耕地集约利用选取了4个方面10个指标,城镇化选取3个方面6个指标,今后可从指标的数量以及质量上进行改进,使其能更好地代表耕地集约利用和城镇化的各方面,从而更好地解释两者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佼佼.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14.

[2] 丁超,许皞,张祥义.河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J].土壤通报,2014,(3):550-555.

[3] 王国刚,刘彦随,陈秧分.中国省域耕地集约利用态势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14,(7):907-915.

[4] 姚成胜,黄琳,吕晞,等.基于能值理论的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8):1-12.

[5] 王富喜, 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1323-1329.

[6] 刘鸽.安徽省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差异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4.

[7] 柯新利,马才学. 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13,(11):4-10.

[8] 焦秀琦.世界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J].城市规划,1987,(2):34-38.

[9] 许树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配置模式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10] 崔丽,许月卿.河北省农用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7,(2):116-125.

[11] 周杨武,柳杰.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地区差异研究——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1):22-30.

[12] 陈彦光,罗静.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J].地理研究,2006,(6):1063-1072.

[13] 薛俊菲,陈雯,张蕾.中国市域综合城市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12):2005-2011.

[14]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4):387-398.

[15] 赵京,杨钢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影响因素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103-108.

Abstract: The cultivated land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human survival, the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oday's world, occupying a larg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s solve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contradiction and effective measures. 1997 - 2013, improve the 27.13% rate of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decreased 7.3 million Hm2.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intensive use,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entropy method; index;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urbanization; cultivated land intensive use

猜你喜欢

指数熵值法城镇化
基于MATLAB软件的周期符号纠缠函数构造的新混沌系统动力学分析
保险业务数据质量指标体系及指数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弹性系数的“双创”指数构建方法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