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阿里山”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2016-05-30温晓明
温晓明
摘 要: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把乡村环境保护与整治、发展绿色产业、注重文化传承、创新管理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抓手,积极构建“产业优、生态美、机制活、百姓富”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是对“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成功探索,其实践经验富有创造性、体现系统性,反映规律性,具有示范性。
关键词:“大陆阿里山”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思考;永福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30-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①多年来,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漳平市永福镇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农业和农村工作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把乡村环境保护与整治、发展绿色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管理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抓手,积极构建“产业优、生态美、机制活、百姓富”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并取得一定经验。
一、“大陆阿里山”漳平永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丰硕
因纬度、海拨、气候、山地植被、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与台湾阿里山相近的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被两岸农民誉为“大陆阿里山”它地处海峡西岸、福建戴云山脉深处的高山盆地,境内峰峦叠嶂,溪流密布,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乡村田园风光秀美,素有“高山花园”之美誉。在此创建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中国大陆台湾农民投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海峡两岸最大的杜鹃花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一)发展生态经济驶入“快车道”
以高山茶、花卉、反季节蔬菜、乡村休闲旅游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据有关部门统计,永福镇“台湾高山乌龙茶”种植面积5.5万亩、铁观音茶0.5万亩,名优花卉苗木3.5万亩,反季节蔬菜4万亩②(含复种)。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3.89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级财政收入1 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 293元,同比增长10.8%,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二)环保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永福镇坚持“基础先行,配套优先”原则,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完成了永福至和丰(香山段)、文星至箭竹(箭竹段)、文星至桂洋、和丰至佳山、麻南溪至适中等村道建设,实现村村通上水泥路。近两年,建设集镇防洪堤11.7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63处,修建河堤、护坡24.3万立方米,修建排水渠38.6公里,续建标准化渠道13公里,提高保灌3.5万亩;总投资1 442万元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动工兴建,可以改善近4万人口饮水条件;镇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乡村环境得到全面保护和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14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8亿元,全面完成西山、大坂、清源等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全镇硬化村内主干道路43公里、入户道路54公里,房屋立面亮化改造232座,修建青砖花围墙近2万米、村级文化广场9个1 700多平方米、村民服务中心27个、便民小桥6座,修建垃圾房(池)58个、村级垃圾处理场35个、购置垃圾转运车21辆,新修公厕3个、建景观小品4个,建装健身器材35套,安装石桌凳18套、村级标示牌27个,农树(花)池32个,安装道沿石3 800多米、护栏600多米,安装健身器材35套,石桌凳18套、村级标示牌27个,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四)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永福人信仰妈祖并在各村设置神庙供奉妈祖,祈佑妈祖救人除灾保佑人们平安幸福;为了纪念妈祖诞辰,每年在农历三月中旬举行庆典活动。如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游宝塔”民俗活动在中断25年后重新启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祭拜关帝的民俗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舞竹马、舞龙、舞狮、舞蜈公、迎龙倪、迎塔、划旱船、山歌剧、过火星、坐刀娇、爬刀梯、接铁钉球等民俗活动,一年比一年热闹,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传承。2013年以来,该镇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创建精神文明村、模范户、“花清香、茶清润、菜清甜”为载体的群众性“三清”文化艺术活动,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全镇评选出文明家庭580户、文明商店60家,星级文明户270户,建成道德讲堂8个,选出“最美永福人”30人。
(五)美丽乡村各俱特色
永福镇根据不同村庄特点,因地制宜推出以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例如,按照“六优六美”①要求,搞好村庄规划、住房建设、环境整洁和绿化美化的大坂村;集休闲、 避暑、观光为一体,打造“华夏杜鹃第一村”、“高山花园式乡村旅游地”品牌,被授于“国家级生态村”的西山村;结合台湾“三生”农业理念,引入观光茶园,打造休闲农业景观,发展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产业的后盂村;依托“上林水库”生态优势,发展库区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清源村;依靠省级革命基点村等政策优势,实施革命纪念碑修缮、现代农业种植基地等一批项目,注重保护与传承“游宝塔”等传统民俗文化的龙车村;围绕“绿色经济、生态家园”,实施环境卫生整治、主干道绿化等,打造滨水特色景观,保护与挖掘古民居文化的古溪村。
二、“大陆阿里山”永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道法自然,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优化美化乡村环境
1.活态传承,原生态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从保护开始,坚持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保护好青山绿水,保护好蓝天白云,保护好乡土气息。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常态化。永福镇是福建省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原始性保存最好的区域。永福镇党委、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2012年以来,在永福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施“蓝天绿水”工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工作,完善森林生态体系;巩固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保证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培训工作,设立专职环保员,确保乡镇、村生态环保监控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二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及永福镇依托现有山水自然风光,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主要是编制村镇布局及水资源、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及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建设,完善交通、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引导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农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村土地连片集中开发,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转变,促进生态环境山清水秀。同时,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2.加强乡味整治,把乡村建设得更象乡村。永福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完善村庄整治规划,扶持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圈,做到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一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三大工程”建设。实施以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为重点的“水源清洁”工程,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实施以整治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家园清洁”工程,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建设一批相对完善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处置设施,使得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实施以整治农村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为重点的“田园清洁”工程,对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二是推行农村环境整治市场化运作机制。永福镇率先实行了农村环境整治作业市场化机制,推行了“作业、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成立环保公司,由农民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目前全镇已成立环保公司2家,其中善勇公司除负责永福集镇环境保洁工作外,还承包了国、省道沿线5个村的环境保洁任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保洁公司的保洁员来自于各村组,保洁员待遇有保障。这样,一方面让群众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各村组的保洁员带动群众参与环卫保洁工作,提高群众的环卫意识。三是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原则,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配置专门的环保管理人员5人,切实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每年定期对辖区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订工作计划,检查落实;每年解决一、二项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同时,将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环保经费保障情况等纳入考核体系,创新官员政绩考核方法手段,扩大基层群众在干部考核中的评判权。
(二)彰显特色,内生发展与外引驱动相结合,绿色发展乡村产业
1.打造海峡西岸生态农业基地。一是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早在1995年,永福镇就率先实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产业联动政策,以“一村一品”推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等发展模式,推动茶叶、花卉、蔬菜等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加强培育典型示范,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种植大户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集中连片、标准化高、管理到位、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以典型示范引领绿色农业发展。目前,创办成功的农业龙头企业有鸿鼎茶业、台品茶业、金兴园艺、花卉研究所、盛唐花卉、十里花街合作社、闽台缘合作社等。二是强化服务环境,加大绿色产业扶持。镇财政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至少筹集500万元资金,用于钢架大棚、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等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成立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良种种苗繁育中心,引进优新品种试验、示范、繁育与推广以及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开展测土配方、检测检验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同时,对上级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三是注重自我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永福镇先后建立花木协会、西山村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花木城市商业合作社、杜鹃花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实行全天候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要是与省农科院、省农大等有关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资深农业专家搞好先进农业设施技术指导。选派技术人员参加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指导作用的花卉、果蔬土专家,逐步建立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协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外来从事高山茶种植的台胞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当地农民享受同等待遇,并允许在种植基地内兴建生活住房,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台胞对高山茶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新鲜蔬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运输新鲜蔬菜产品车辆的管理实行“三不准”政策,即不准滞留、卸载和罚款,减免有关收费。注册登记于2008年5月的永福闽台缘高山茶产销专业合作社借鉴台湾产销合作社模式,逐步建立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用工协调、产能调剂等制度,规范高山茶产业生产标准,促进高山茶产业发展,使漳平台湾高山茶统一了品牌,保证了品质,提高了组织化程度。
2.融入闽西旅游大格局,开发集特色农业观光游览、避暑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区。永福镇以打造5A级景区为总目标,以建设“全国高山休闲农业旅游区”、“全国最美台湾农民创业园”特色景观旅游为抓手,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努力打造旅游休闲集镇。一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全力推进黄金旅游线路建设。利用有山有水、有花有果、有温泉有水库的优势,重点建设358国道永福段。截至目前,该项目投资2.9亿元,已建成投入使用。通过该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建设旅游休闲集镇的交通基础,逐渐融入闽南金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成为龙岩中心城市后花园。近年以来,该镇完成了十里花街改造提升工程(即永福名优花卉标准园)、沿街立面改造、河道景观及沿河樱花种植、农民公园、花卉长廊、花卉文化馆等工程建设,增添了新的旅游亮点。西山村在去年完成建设“永福人家”农家乐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了“水美”农家乐建设,目前西山村建有10家“星级乡村旅游”农家乐,为建设旅游休闲集镇提供了重要的旅游支撑。二是推进形成乡镇“一板块一主题”,乡村“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格局。永福镇围绕打造“海峡西岸最佳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坚持精品带动战略,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把休闲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按照“一点一景一特色一回味”的思路,全力打造以“大陆阿里山”为代表的永福高山休闲农业旅游区、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不断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如依托上林水库良好的山水自然环境,借鉴“台湾农村管理模式”,从建筑风格、台湾旅游商品销售、台湾同胞生产生活方式展示、台湾地道小吃等方面高品质复制台湾风土人情,注入“台湾元素”,策划台湾风情小镇,让游客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宝岛台湾,打造形神兼具的“大陆阿里山”。地处后盂宝山自然村的“宝山田园生态农庄”,四季如春,风景如画,依托“来福茶业有限公司”种植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建设集农田保护、观光游览、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居住度假、种养结合、健身锻炼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农庄和乡村休闲游项目,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走上了特色化经营、精品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朝阳产业。近年来,该镇先后建成了一批特色农家乐和台品观景园、鸿鼎观摩茶厂、金兴园艺等特色景点,成功举办“大陆阿里山”旅游推介活动、“金秋万人游大陆阿里山”活动,休闲农业旅游初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共接待游客57.5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24%,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36.29%。
3.发挥永福与台湾的人缘以及农业合作优势,打造最具特色、最具效益的海峡两岸农民创业的乐园。永福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吸引了台湾许多第一流的茶叶人才在这里汇集,镇党委、政府抓住台商投资永福的机遇,以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区为载体,全力服务台资企业的发展,打好台牌:注重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资金和管理理念为核心,以经营有机生态茶园、观光休闲茶园为目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茶园附加值,促进茶产业的转型、提升,实现永福农业产业与台湾现代农业高位嫁接。永福高山茶产区已成为海峡两岸乌龙茶合作交流的最大、最密集的平台,也是海峡两岸茶业合作交流最具体的平台,也更是最成熟的平台。
(三)传承融合,打造现代社区与保护乡土文化相结合
提升乡村文明乡村之美,形在山水,神在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呵护好文化之魂,让那一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深沉呼唤不仅是吟叹,更是现实。
1.把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现代农村社区。一是城镇新区建设执行更严格的生态标准。在推进美丽乡村与新兴城镇的建设过程中,永福镇更严格地执行生态标准,走“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在总体布局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优化建设格局;在城镇建筑上强制使用环保材料,注重建筑物周边的绿化建设;严格控制单位土地上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严格执行地表水与空气质量执行Ⅱ级标准;注重提高建筑物节能标准,改变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理念和高碳消费方式,鼓励大众低碳出行、减少资源浪费。二是把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旧民居改造的核心内容。该镇设置明确的环保标准,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九不十多”原则,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大马路、不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过度硬化、不破坏植被、不影响湖泊和河流走向、不缩小透水地面;多因地制宜、多依山傍水、多搞村庄绿化、多建小型绿地(公园)、多垂直绿化、多建“海绵”路面、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筑,多保护自然景观、多维护原有邻里关系、多传承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三是点面结合,现代农村社区建设有序展开。在优化村庄布局和农村社区布局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扩大试点村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和辐射范围,加速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全镇行政村等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实现“村村响”,用电实现了“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3%,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1%,便捷的农技服务圈、教育服务圈、卫生服务圈、文化服务圈逐步建成。
2.培育与传承相结合,保护好农村的文化血脉,彰显乡土特色。在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永福,仅历史文化村落就有12个,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永福镇把建设现代人居和保护传统文化合理兼顾,先期启动了3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塑造村庄的文化个性和品牌。一是坚持走“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路子。古村落保护既要充分满足村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还要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2012年,永福镇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整体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按照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有机统一、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的原则,结合特色乡土文化和自然禀赋,永福镇对12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保护措施以规划的形式进行固定,确保原有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元素的完整。在生活设施上,着力完善古民居的下水道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人文景观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注入历史文化元素,保持古朴风格;在自然景观上,除了保护既有的生态环境,利用坡地创建具有观赏性的1 000亩玫瑰基地、500亩兰花基地,同时开发集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二是有序发掘、活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保护修复原生态文化,以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民俗参与、民宿感受、氏族历史展示、非遗传承等为抓手,做活每个古村落的文化品牌,确保文化的活态延续。注重打造“大陆阿里山”、“农家风情”、“山里人家”等独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注重加大文化艺人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100多人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抢救性实施了“长青楼”修缮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民俗文化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料,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强化文化传播、教化功能,适时开展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教育广大农民珍惜先人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乡村文化生活的常态化,确保以乡愁的记忆凝聚流动的人群,确保精神财富和文化载体代代相传。三是彰显特色,光大传统民俗。民俗既是坚韧的,又是脆弱的。永福镇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无形的遗存点多面广。该镇通过“虚功实做”,发动相关地人士有规划地挖掘、有组织地研究整理,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发扬光大。永福人供奉妈祖,并称妈祖为妈祖姑婆。为了纪念妈祖诞辰,永福人每年都在农历三月中旬举行三天的妈祖祭礼活动,长达几百米的“迎龙爷”龙,跟随妈祖神像,游遍永福大街小巷、沿河各村庄。民众顶礼膜拜,用脆响的鞭炮声欢迎妈祖与龙爷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3.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培养良好乡风,筑牢美丽之魂。美丽乡村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在美。文明的乡风是美丽乡村的内在美,是美丽乡村之魂。一是从“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以提高民众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各种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倡导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睦邻友好的道德品质,弘扬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构建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形式多样,做深做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解决有损乡村文明形象的问题为重点,以为民办实事、好事为着力点,以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道德实践和树立先进典型为突破点,教育引导群众革除旧习,倡树新风,崇尚道德,明礼诚信,开展“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培养健康的思想情趣,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激发农民群众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的热情。在全镇形成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礼让宽容、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风尚。组织开展农民文化周、农民运动会、村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各类休闲文化广场建设,举办“美丽乡村、精致永福”文艺汇演,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大胆创新,政府引导与尊重民意相结合,构建和谐乡村
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建设的主体。为此,该镇党委、政府特别是村级组织始终坚持把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自己手上,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
1.政府引导,规划先行,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方向。一是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科学编制规划,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建好美丽乡村的前提和保障。永福镇按照规划先行原则,立足乡村特点,兼顾自然生态和产业发展,尊重当地传统、习惯和风俗,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建设,确保建成的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形象美观。结合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以及旧村改造等工作计划,修订完善《永福镇2012—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及8个专项规划,同时,按照“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原则,修编清源村、大坂村、西山村、古溪村等建设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一起共同形成了以“镇—中心村—基层村”为骨架的规划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聚集、村落分布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确定各类村庄的发展规模、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做到村庄内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和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目前,全镇12个村已完成整体规划编制纲要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保障。二是分类推进,打造风格各异的美丽乡村。永福地域广阔,各村自然资源禀赋、群众居住习惯差异较大。永福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思路,统筹实施新村建设,创造性地把新村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依托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绿色产业;将新村建设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依托花卉文化展示馆、“十里花街”、古民居修复工程,打造文化产业;将新村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整合龙车村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整村搬迁,建设安全美观的新型农村社区,2015年该镇被列入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镇。
2.大胆创新,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13年以来,永福镇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每年都召开工作现场会,每年都把这项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党政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协调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牵头部门综合协调、专业部门紧密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整合资源,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发展规划、建设标准、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在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强化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全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建立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资金保障机制。永福镇创新投资模式,加大投入额度,合理捆绑惠农项目,有效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精心策划包装新村建设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力争实现“企业得土地、农民得新居”的双赢目标。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空心村整治、小村庄合并工作,腾出一批建设用地,通过挂牌出让筹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发挥区级财政平台作用,合理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优先向新村建设项目倾斜。近三年,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已经超过3.5亿元,其中镇级财政投入资金700万元,各类社会资本投入3亿元;
3.尊重民意,聚集民心,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靠政府大包大揽是不可能实现的。该镇党委、政府意识到,要实现“美丽永福”的战略目标,顶层设计是方向,政府引导是基础,必须大胆创新,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是聚集民心,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美丽乡村建设,只有广泛动员发动群众参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引导农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为此,永福镇全面推广村民自治机制建设,规范村民自治制度,明确村民权利和义务、村民会议的召开和权限、村民对村务管理工作的参与途径和方式,鼓励广大农民参与自治制度的政策制定。在“永福在线”上专门制作专题专栏,同时依托相关媒体,将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向群众公示,及时报道有关动态信息。动员全镇27个村,开展村民自治,完善村规民约;将各村“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老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赋予他们一定的事权、财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立了村民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的地位。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二是聚合民力,引导农民自觉实践。依托村党支部、村委会召开“三会”,即乡风文明理事会会议、党员会和群众会。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召开乡风文明理事会会议共27场次,召开党员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情况通报会27场次,强化农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教育农民以讲究卫生为荣、以保护村庄环境为责,形成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的强大力量,自觉地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永福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思考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提高幸福生活指数为目标
提高幸福生活指数的含义,就是充分实现自给自足的食品消费、自我服务的生活消费,使农民充分拥有贴近自然,有利身心健康、怡情养心的生态财富,从而实现低碳而智慧的、富足而有意义、互助而公平的生活,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选择。
(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富裕农民为主线
美丽乡村,不但要有美的环境、美的人文,还要有美的经济、美的产业、美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线,是一种有形之“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山水林园、田园湖泊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着眼于拓展农民创业领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
(三)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环境保护与整治为抓手
实行最严格的乡村环境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乡村,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山水自然生态优势,打造独具魅力、山水相依的田园风光,实现优势发展、永续发展。同时,整治乡村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千家万户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做好农村环境整治,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激活农村经济,有利于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
(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传承和培育文明乡风为灵魂
文化引领农村风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质朴的伦理道德、淳朴的乡风民俗、亲密的邻里关系,构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精神力量。美丽乡村建设在突出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的同时,必须将耕读文化、孝廉礼义、书画民俗、饮食起居、休闲养生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让传统元素与现代因子有机结合,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历久弥新的文明传承。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生命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表征。
(五)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以尊重民意、顺应自然为原则
乡村是农民生产的场所、生活的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立足于“农民是乡村主人”这个基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尊重民风民俗,而不是一味地将城市生活方式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强加给农民,更不是将农村生活环境改造成“城市社区”,而是“美丽升级”,农村依旧是农村,却是更美好的农村。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依据自然肌理、山形水势,进行村庄风貌设计,体现一村一景、一景一特色,让美丽乡村真正成为农民生于斯、长于斯、乐于斯的美丽家园。
(六)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齐抓共建、持续推进为根本
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集中展示,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齐抓共建、持续推进。要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能动作用,调动党政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保证一定数量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和服务;要发挥城市在资源、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要通过项目带动、工程联动、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群众参与,让群众发挥主人翁作用;要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结语
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千年梦想。过去农民关心“有没有”、“够不够”,现在则更在乎“好不好”、“美不美”,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在追逐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建设“美丽、和谐、富裕、文明”的乡村是永不停歇的追求目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就一定能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丽中国。
Abstract: Yongfu, Zhang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town of the tren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lying on abundant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advantage,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as promoting effectiv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actively build excellent industrial, ecological beauty, flexible mechanism, rich people,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pattern is of “beautiful environment, life is sweet, successful exploration of social and beauty”, in fact, practical experience are creative,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reflect the regularity, with demonstration.
Key words: “the mainland Alisha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inking; Yongfu 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