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南海舆论主动权须讲好“中国故事”

2016-05-30王晓鹏

对外传播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东南亚仲裁

王晓鹏

近来,随着菲律宾前政府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裁决结果出炉,美日等域外大国加快了对中国舆论施压的步伐。在笔者看来,美日近期就南海问题采取的种种措施基本采纳了美国智库界的一个“金点子”,即对华实施“代价强加型策略”,具体含义是美方明确中方南海维权的决心、能力及行动已无法阻遏的前提下,在外交、军事、舆论等多个领域采取行动,增大中国维权的代价。

在这一过程中,国际舆论掌控是美日的重要手段和依托,而距离南海最近的东南亚地区则成为了其施加舆论影响的重点。

6月下旬,笔者前往东南亚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在此期间,接触了不少东南亚国家的智库、媒体从业人员及普通民众。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东南亚国家不少人在南海问题上普遍存在三方面的严重误区。

一是对菲律宾前政府强推的“南海仲裁案”实质认识不清。在新加坡访问期间,有当地学者甚至认为,菲律宾在南海的一些主张可以被否定,但其选择的“仲裁”形式不能被否定。

二是将美国在南海的一些行动视作一种平衡的行为,对其“航行自由行动”抱有幻想。部分民众受一些西方媒体的蛊惑,认为东南亚国家可以在经济上吃中国馅饼的同时,在安全上抱美国大腿,甚至欢迎美国在南海开展所谓的“航行自由”活动。

三是将中国在南海的合法维权行为视作“秀肌肉”,甚至是“咄咄逼人”的“大国压制小国”。

上述种种误区的出现,一方面由于西方媒体已将触角伸到东南亚社会几乎每个角落,客观形成了长期“独霸”东南亚舆论场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多年来缺乏有效渠道就南海问题在东南亚国家展开全方位的正面宣传。

基于上述三方面误区,笔者对于东南亚国家舆论存在几分忧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近期与部分东南亚学者及媒体人员的接触中,对方非但未就仲裁问题对中方立场展开质疑,其在南海问题上的观点和态度反倒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究其原因,在“南海仲裁案”前后,我们的外宣工作在南海问题上敢于亮剑、密集发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和东南亚智库学者交流中,多次听到他们谈及《解读中国之中国南海》《中国南海的史与今》等一系列南海主题短片,同时对我主动在新加坡召开南海主题研讨会表示赞赏,认为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东南亚民众在南海问题上客观、有效了解中国的立场和主张。

在“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出炉前后,我们的《解读中国之中国南海》《中国南海的史与今》系列短片在海峡时报网等东南亚主要媒体网站首页以及脸书、推特、优兔等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进行了密集播出,在近期风高浪急的东南亚舆论场起到了不可小视的宣传效果,同时也引起了《联合早报》等东南亚媒体的普遍关注与报道。

从传播形式上,该系列南海主题短片也有诸多创新。比如,《解读中国之中国南海》系列短片每集只有短短五分钟,受访嘉宾既有中国国内知名权威学者也有国外专家、政要、媒体人士等,中外学者在同一档节目发声,并在当地主流媒体及新媒体推送,当地学者普遍认为这种节目内容更符合东南亚本地受众的阅读及收看习惯。

两部系列短片在短时间内集中解读了中国之于南海诸岛主权的关键性历史依据及法理依据,如南海渔民航海针经书《更路簿》、中国政府二战后根据国际文件规定接收南海诸岛等,起到了辨明是非、厘清真相的效果。

另外,通过两部系列短片对中国南海立场、南海主张的准确阐述,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了解了中国致力于维护南海航行安全和航行自由的贡献,理解了中国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海问题的立场并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的努力。

由此可见,把握南海舆论的主动权不仅要讲出中国好故事,还要用更好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东南亚仲裁
一种多通道共享读写SDRAM的仲裁方法
ICSID仲裁中的有效解释原则:溯源、适用及其略比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两岸四地间相互执行仲裁裁决:过去、现在及将来(上)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