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都木偶戏
2016-05-30田也
田也
【摘要】:成都木偶戏形成于唐代,是一种由演员在幕后操纵玩偶来进行表演的一种汉族传统地方戏剧剧种。经过了历代人的传承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成都木偶戏在延續了“川派”木偶艺术的传承上,也借鉴了周边其他一些地方戏曲和民间的歌舞的表演手法和技术精髓,集南北各派各种木偶戏的大成,成就了“阿睹传神”的成都木偶。当今的木偶戏给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不小的贡献和价值,是我们民间流传下来至今的不可磨灭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渊源;特点;现状;发展
一、历史的渊源
四川成都的木偶戏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经过了唐、宋、元、明几代流传下来。当时这种木偶被称作精木偶,长为0、3米,虽然小但是精悍,操控起来也是十分的方便。上演过一些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英会》等一些都是川剧传统的地方剧目。班类分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都会在一些如神会、庙会、茶楼、院坝等地进行演出,盛况一时无两。一直到30年代,木偶戏才逐渐走向了没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木偶戏由逐渐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在一些地方甚至建造起了木偶电影院,更有一大批木偶的专业团队进行表演,成都的木偶分为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在之前清朝乾隆年间川剧形成之后,木偶戏在受其具体表演风格的强烈影响之下,形成了可以模仿的趋势,由此,木偶戏的数量也大大超越了川剧和一些其他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清朝的末年期间,木偶戏的流行处于繁盛的阶段。木偶戏有着精巧的外型,制作也是十分的精良,采用了化学工业原料和纸张塑造。木偶的支撑点在其衣物之外,被喻为外支棒的一种杖头木偶,它的代表剧种曲目有《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都木偶皮影剧团成为了成都木偶戏的专业院团和聚集地,这里汇聚着一大批热情洋溢,技术精湛的木偶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为了支持这种十分宝贵的民间艺术剧种,也通过了最专业化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给予了十分宝贵的支持。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刘文学》、《雷锋参军》等。
成都木偶戏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精湛的表演艺术,以及让人感觉委流连的音乐见长。经过了历代人的传承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成都木偶戏在延续了“川派”木偶艺术的传承上,也借鉴了周边其他一些地方戏曲和民间的歌舞的表演手法和技术精髓,集南北各派各种木偶戏的大成,成就了“阿睹传神”的成都木偶。也独自研发和创制了木偶变脸、吐火、摘花、转帕、长绸等一系列绝技,由此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了优美、华丽、朴实、精湛、细腻的艺术表演风格特征,也以丰富的历史渊源、精湛的现场演绎和感染人心的艺术风格在海内外都十分享誉盛名。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也曾报答木偶戏为“中国一绝”之盛名。
唐代在四川某地的窑洞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木偶面具,一件唐代武士的傀儡头和一件陶瓷猪形头,着也充分的应征了成都木偶戏具有非常悠远的历史。木偶戏也被称之为傀儡戏,发现的这两件傀儡头都高4、5厘米,为了有利于木偶艺术家们现场表演,能够套在手指头上呈现,于是把这些面具做成了空心。武士面具的两边都有一个小孔,是用来套绳所用的。所以能够看出,这两具面具是在当时被用作表演。
成都木偶戏先后在欧洲和亚洲等一系列发达国家去访问演出,有德国、荷兰、瑞典、日本、等。受到广泛的好评和褒奖。近些年,成都木偶戏也开通了“校园直通车”,为农村孩子们带去了一些经常的木偶表演节目。在这样一个十分美好的艺术气息浓厚的舞台上,每一个木偶塑造的人物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们自己的故事,让我们身临其境的体验那些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
二、形式以及特点
成都木偶戏形成于唐代,经过此后的一系列发展遍及了城乡之中。木偶戏起源于古代的先祖们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中,直到现在为止,类似于傩戏这类的剧种也就被定义为木偶戏的原始形态,艺人通过操控手中的木偶来表达叙述一些民间故事和神鬼传说,最终形成了一种汉族传统的剧目形式。成都木偶戏可分为大、中、小木偶以及被单戏几种,小木偶又可称为精木偶。
大木偶长度大约为1、4米,重大约为5公斤,即使是拥有非常庞大的体积,但是动作活动却非常的灵巧,神态表情也十分丰富。根据剧情的要求和发展,作出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表演的时候也可以与人偶(幼童扮演)同台表演,具有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
中木偶体型方面比大木偶略小,也善于表现故事情节和形体的变化。
小木偶长仅为40厘米,小巧玲珑,但是动作与神态兼备,活动十分自如灵活,在儿童和普通观众层中伸手喜爱,表演更是惟妙惟肖。
以上三种木偶都是在舞台上面进行表演,舞台的布景根据表演内容不同来布景画,让表演更加生动。被单戏的表演形式相对简单,只需要一床被单即可完成,故作“被单戏”。
木偶戏作为一种非常独立的戏剧表演形式,在世界上也是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國际声誉,是非常国际性的剧种。这种要素的形成也依据于它的构成属性,需要一定特殊的物质材料才能形成可观和非常立体的形象。在操纵属性方面也是非常的讲究,“装”指的就是造型艺术,而“弄”指的就是操纵艺术。所以操纵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木偶戏就是以其十分精致和灵巧的技艺闻名于世。
三、现状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汉族文化非常的渊源流长,丰富并且精彩,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深厚文化的沉淀和发展的直接来源,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成为了我们精神和人类社会文化文明的载体。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文明的不断兴起,木偶戏艺术这一优秀的人文瑰宝也在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那些由祖先们留下来的传统经典的木偶技艺也在这片生产的土壤上渐渐消失,民间很多木偶艺术表演团体也日渐稀少,一些木偶艺术家的生活状况日趋窘迫,甚至于只能维持在温饱的基础上。老艺人的离世,更是造成了木偶艺术在传承发扬上的重大损失,直接形成了断代。许多民间的传统剧目也逐渐消失,那些精湛的技术更是失传,十分可惜。成都市的木偶皮影剧团作为西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木偶艺术表演机构,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状况。人们对传统剧种的热情度日益递减,再加上演出场地受到了各种限制,在社会上难以形成影响。木偶艺术表演市场的持续低迷,也就导致了演员们不能得到丰富的薪酬,收入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队伍的不稳定,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站在现代化社会看木偶戏的现状,可谓是十分严峻,我们应该予以正确的对待和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这才是我们当下应该着手去做的事情。
四、木偶成都风情
为了迎接各国各地的来宾和第21届木偶戏的到来,成都市木偶皮影剧团打造出了一台非常具有特色的木偶大戏,在成都进行了首演。
“这次的木偶大戏从2011年就开始了精密的制作和精心的酝酿,其中集结了所有这次参与者的智慧结晶和无限的精神力量。”车尔宁这样介绍,他作为成都市艺术剧院木偶皮影剧团的团长,在这次活动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样独树一幟的表演方式也开创了木偶表演艺术的先河。
这次表演的剧名叫做《马可波罗与大熊猫》,剧情着重讲述了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途经成都的故事,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他对这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向我们展示了成都的美丽山水和一系列风土人情。马可波罗来的了青羊宫庙会里,遇见了一个可爱的大熊猫,但是它被坏人捉去表演赚钱,这个大熊猫的名字叫宁宁。在一些善良的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宁宁终于如愿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西岭雪山。这部剧让马可波罗亲历并且体会了中国人民以及成都人民的善良和朴实淳厚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也开创了木偶表演艺术新的篇章。
“该剧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来自于它将皮影表演艺术与木偶作了一个有机的结合,这样的新颖做法既没有丢失传统木偶表演艺术的精髓,在表演的方式上又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使这样一台木偶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表演风格,也借鉴和汲取了其他剧种曲目的表演风格特点,呈现除了与众不同的舞台景色和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的冲击。”车尔宁这样讲道。
他认为,木偶的精彩呈现,和一些新颖又别致的舞台效果,不是为了炫技才加上一些技术的。他表示:“木偶的一些高难度技巧,融合了一些特技和舞蹈元素,非常的流畅自然,表演的方式上有大、中、精木偶,由剧情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木偶进行表演,精木偶在成都木偶戏中最具特色,被称作剧种的小精灵。”他也非常腔调:“在呈现物体形象方面展现出了栩栩如生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忠实的观众,打破单调,逐渐走向了创新的模式。”
记者在演出场地的现场,发现了这台木偶戏在其表演方式的创作上,以“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中国传统民间经典民歌作为开场,又以西方经典剧目“我的太阳”作为结束,显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我的太阳则代表了“马可波罗”的身份,而“太阳出来喜洋洋”则寓意为熊猫阿宝的精神精髓和代表。
这原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方式,但是其十分完美的融合到了一体,这要得益于艺术家们巧夺天工的艺术手法,观众不仅在其中感受到了来自东方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淳厚朴实,也在“我的太阳”这首戏份名剧中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伟大。
据团长车尔宁的细心详解和说明,创作方式就是在作一种跨界的音乐合作额突破,有借鉴有创新,这种有自己思想的发展和开创,是珍贵,经典和创时代的。
在这次成都的演出结束之后,剧团还将赴往中国的各地,将我们自己传统的民间瑰宝和精神文化发扬广大。
五、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并且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如今,一些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为根基,风格独特,造诣精深,代表中国文化新风格和新面貌的艺术在中国的崛起。他们诠释了中国的艺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命力和生命的延续。
民族的艺术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这主要表现在年轻的一代人身上。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对于前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在中国当代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中却很缺少这一点。当代青少年多数接受的是系统的西方式的艺术教育,缺少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因此,当代青少年艺术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大力发展和传承当代艺术教育中的传统艺术文化,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不断的充实、变化和弘扬,让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版
[2]陈瘦竹:《戏剧理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版
[3]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