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6-05-30刘洪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工科新建院校

刘洪民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培养措施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关 键 词]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科大学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130-02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大挑战和激烈竞争的时代。一方面,在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引领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一批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或专科学校独立升格的新本科院校诞生,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又以工科院校为主;老的本科院校也在扩招,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飞跃,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各类高等人才,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快速增长,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人才岗位需求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部分人毕业即失业。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培养适应新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驱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地位,在国际上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拥有的核心技术不多。要想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顺利完成经济转型,就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新人才。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使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层次上,还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和岗位需求的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更新、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的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体制与创新文化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属地方院校,基础弱、底蕴薄,要想与老牌高校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更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树立以创新素质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学会,提高教学质量,使工科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新岗位的制造者。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工科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基本是在工程领域,从事社会建设、服务、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第一线的工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服务对象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地方经济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更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科类专业人才。通过提升工科大学生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竞争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为地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独特的个性是創新的基本特征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引导学生向着自己的优势方向发展,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教育活动理应遵循的规律和目标。在教学行为规范的前提条件下,保障学生有学习的自由,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思”。养成主动追求知识、独立思考的习惯,拥有捕捉市场信息、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认知、主动创新创业意识、良好创新人格,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和职场拥有较大的优势。

(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最难就业季”问题频频出现,究其原因,既涉及国家政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变化,也有现行人才培养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不强,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求稳不敢求新的心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通过新的教学理念,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以创新创业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但使能学生成为岗位的就业者,而且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二、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缺乏创新教育理念。新建本科院校从专科升格而来,规格上来了,但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脱离高职高专教育的窠臼,在教学环节上大多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也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准确度作为成绩优劣的主要标准,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质量的综合素质恰恰是进行创新创业的基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新建工科院校办校时间短、经验积累少,对区域产业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清,培养目标大多是在原来专科基础上的简单拓展或放大,或者与重点工科院校盲目攀比;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认知不够深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参加一次学科竞赛、举办一场企业家讲座就能解决的。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缺乏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基本还是以理论教学和研究为主,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是“为什么”的思考;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职称晋升也是以教学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没有“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不紧密,企业不愿意给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机会,大多数教师缺少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特别是没有创业经历,只能照本宣科,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三)創新创业人才培养环境营造不够。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师业绩考评和职称晋升上依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论文发表是主要指标,不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师忙于写论文、做项目,不愿意深入企业锻炼,也无暇顾及对学生进行创新宣传和课外科研的指导。学生的奖学金评定、推先推优,学习成绩是首先考虑因素,创新创业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优先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训练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和指导,主观上没能引起其足够的重视。

三、新建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强调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理念,国务院也专门发文明确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

(一)更新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学校层面结合学科专业、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定位等特点,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系统工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创新创业政策,积极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工作协调机制;结合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中,不断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统一的概念,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单的创新,也不只是创业,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是让大学生拥有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和素质、不畏艰难的精神及把握时机的能力,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創新创业激情,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目标。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国家谋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高校责无旁贷的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阵地,教师则是这一战略教育的实施者。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只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措施,让企业愿意提供给教师实践的机会,教师愿意到企业锻炼,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创业。

(三)以社团为载体,加强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思维活跃、勤于思考、善于创新是当代青年的特点。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工科学生思维方式更加严谨,实践动手能力更强。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这些特点,构建一些适合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拓工科学生的视野,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丰富创新创业知识的储备,锻炼他们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四)密切校地、校政合作,拓展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隶属地方、服务地方的特点,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争取地方支持。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作为新建地方以工科为主的院校,依托挂靠本校的“徐州创新创业学院”,获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与徐州市泉山区共建省级大学生科技园——2.5产业园,打造徐州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地方支柱产业以及高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定位,瞄准市场,坚持应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五)制定保障措施,专项资金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徐州工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探索,先后出台了《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列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计划。构建了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龙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干、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基础、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补充,衔接紧密、结构完善的国家、省、校和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学校还因此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扎实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取得一定成果。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内在优势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寻求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宽松的环境,不断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D].南京師范大学,2014.

[2]霍正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10).

[3]徐钦民,张涛.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型素质培养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5).

[4]刘兆平.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猜你喜欢

工科新建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