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家庭教育与家园共育

2016-05-30马雪玲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家庭教育影响

马雪玲

【摘要】当前家园合作共育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其中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家园共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 家园共育 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作用

1.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人类的社会生活是规范化的,为实现人类社会生活的规范化,人们制定了各种复杂而又系统的行为规则。社会的每个成员,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这套行为规则,他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儿童不断习得社会生活的这些基本准则,在父母等长辈长期有意识的灌输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儿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互动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家庭和社会所承认或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融入自己的行为结构和人格结构中。通过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设定的一些奖惩措施。在利益诱导和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儿童逐渐获得按社会规范的要求去行为的能力。通过对家庭教育过程中树立的各种人格化形象(如孙悟空、功夫熊猫等)的模仿,儿童逐渐形成扬善祛邪、崇尚正义的优良品质。

2.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品质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亲社会行为并非儿童天生可得,儿童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真正养成。通过适当的家庭教育,儿童能够随时看到和亲身经历父母如何给予自己无穷的关心和爱护,家庭之间如何相互安慰与支持,这就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亲社会行为学习的计划,并通过他们的心理认同而不断强化。当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会表现出这样的亲社会行为。

3.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往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有两种交往:一是与父母等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龄人的交往。在与父母和家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观察,儿童从长者那里学到了如何与不同对象交往,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当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互动时,他们一边不断地“验证”那些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一边又不断拓展自己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去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在争执或矛盾中协调关系的能力。

4.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按照社会学的理解,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意识就是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知和态度。正确的角色意识能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等人生基本问题。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某种角色。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儿童逐渐知道自己是谁和他们能够怎样从生活中得到自己期望的东西,他们如何去认识社会给予自己的评价,他们该怎样对待别人等等。如果一个儿童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不懂得每个角色的独特含义,不知道如何正确扮演社会角色和如何进行角色转换,那么儿童可能难以正确对待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父母(家长)对儿童的教育,那么,家长的教育对幼儿园教育有哪些意义呢?

1.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由于家长与幼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对儿童的影响最为直接,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是教师了解儿童的最佳渠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家长的直接参与,既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幼儿园是多么重要”,进而大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够让家长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教师的视野。教师不仅可以从家长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中获得帮助,而且也可以由此加深对教育、对社会的认识。

2.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这本身就是十分丰富的社会资源。各种不同职业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在幼儿园教育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家长是幼儿园积极主动的服务对象。从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过程看,家长是教育的合作者。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和资源,幼儿园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从幼儿园的社会生存与对外交流看,家长是幼儿园走向社会,获得广泛理解支持、扩大教育和服务功能以及树立园所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中介和桥梁。

三、怎样使家庭教育合作实现家园共育

1.情感交流是家园有效配合的基础,儿童一来到幼儿园,幼儿园就与家长建立了家园关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长和幼儿园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各不相同。为了达到家园教育上的一致性,就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双向沟通。教师要随时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学习情况、进步不足;家长也要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与变化。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有了共识才能做到共育。在沟通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选择共育目标。幼儿园是专门的教养机构,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家庭教育则往往随意性较大。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有的教师将班上的月目标,周计划张贴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通报。但家庭不是幼儿园,家长不可能完全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去配合教育。教师要善于选择那些需要家园共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使家长明了,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②经常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可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园联系栏等。最值得重视的应是经常性的及时的沟通。这对促进每个孩子在其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与家长经常沟通方面,最简便最有效最及时的沟通方式使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短暂时间进行交谈。它往往是以儿童进步为主要话题。

③重在个别化沟通。家园沟通,固然要有一些面向全体或部分家长的沟通工作,但由于儿童的发展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因人施教。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和问题,确定共育的目标,并与家长通过沟通取得共识,共商教育对策,相互配合教育。在共育过程中,还需要相互反馈孩子的发展情况,共同促进孩子向着目标发展。

④幼儿园除了针对孩子的问题与家庭进行沟通共育外,还需要针对家长在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态度方法上,存在各种各种的问题,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态度,提高认识。

2.开发家教资源使幼儿教育内涵更加丰富。家长中不乏人才,挖掘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并有效利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此,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方式。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家长做旁观者,而是重在参与,发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作用。

家长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请各行各业,有才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担任警察、乐手、教师、医生、厨师、演员等工作的幼儿的爸爸妈妈,均可请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表演。还可以请家长来班上与孩子共同制作食品、手工,一起开展游戏、娱乐及体育竞赛活动等等。教师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从家长处获得了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而且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家长的参与还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种参与能大大提高家长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水平,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幼儿园组织幼儿去郊游、到果园采摘、到博物馆参观等活动,对幼儿的发展非常有利。但幼儿园教职工人手少,孩子多,困难较大。若家长志愿参与这类活动,不仅能保证孩子的安全,也可以使孩子的情绪更加高昂。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反馈教育效果,增强教育力度。

3.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为使家园共育中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幼儿园有必要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首先,幼儿教师要善于在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家长“参与”的过程中,帮组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教育家长”活动,让家长现身说法,交流认识和经验。这样,会更具说服力。

四、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影响家园共育

1.家庭资源过度沉积在孩子身上,使部分儿童角色认知困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子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关系渐趋简单。在此情形下,仅有的一个孩子“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孩子既无与兄弟姐妹“争宠”于父母的苦恼,父母也没有“厚此薄彼”的困惑。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资源配置的难题,亲子互动直接而频繁,但客观上却加重了亲子间的心理依赖。首先,父母对孩子的经济和精力投入增大,对孩子期望值普遍增高,加重了儿童的心理负担。其次加重了家长在抚育子女问题上的心理压力,望子成龙的心理过重,总期望幼儿园对自己的孩子重点培养,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关照”,最后导致孩子心理中心地位不断强化,角色认识上出现偏差,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到了幼儿园和其孩子一起过集体生活时,该问题的弊端就捉襟见肘了,和其他孩子不能融洽的活动,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争执等,严重影响家园共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重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品德的教育。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接受文化教育和拥有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不少家庭为了避免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不能立足,为了确保孩子今后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了让孩子过上比父辈“更好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就“从娃娃抓起”:孩子在母体时开始“听英语”,1岁教他“听唐诗”,2岁要学游泳、跳舞和画画,3岁“应该”培养逻辑和思维能力……在许多“现实而理性”的德化以及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就是要“有用,有利”,最好还能“立竿见影”。在此观念的指导下,家庭教育“重智识,轻德育”的倾向严重,使孩子不知道“长、幼、尊、卑”,不知道“礼、让、谦、贤”,和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相违背,和幼儿园的集团教育相冲突,不利于家园共育。

3.父母离异导致家庭教育环境突变。根据家庭社会学家的研究,我国离婚率正逐年上升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因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解体或重组,给儿童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儿童因“概念化他人”突变而造成情绪紧张,心理偏常,角色认知发生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在离异后,要么情绪消沉,对孩子培养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么在“负罪”情绪下将全部的爱和希望寄予孩子,对孩子“言听计从”过于溺爱;要么因为心境恶化而对孩子粗暴冷漠,甚至是动辄打骂。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家园共育,甚至会严重影响家园共育的进展。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家庭教育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