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弱策略在师幼互动过程中的运用

2016-05-30刘欢欢

科教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师幼互动

刘欢欢

摘 要 示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用的策略,也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师幼互动时经常采用的策略。教师以主动而有意地暴露自身弱点的方式,灵活巧妙地解决班级管理中的难题,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改善师幼关系,并缓解教师的职业负荷。

关键词 示弱 教师引导策略 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4.036

在教师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当互动处于僵滞状态时,有时教师会采用示弱的方法,以退为进,迂回地达到引导幼儿的目的。所谓示弱,就是“暴露弱点,表示软弱。”(《辞海》)放置到教师引导幼儿的情境中来看,就是打破教师权威、强势的既定行为模式,教师有意将自己置于弱势地位,向幼儿展现自己的“弱”,以此为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1 示弱策略案例与解析

案例1:涵涵穿珠珠

早上八点四十左右,中二班的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做着自己的活动,涵涵却在教室里游荡着。郭老师看到了,向她走去。

郭老师:“涵涵,你想做什么呢?”

涵涵:“我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会做。”

郭老师:“咦,还没做呢,就说自己不会了?这样吧,咱们一起去做一个又有趣又简单的活动吧?”

涵涵:“好吧。”(兴致不高)

郭老师领着她走到区角,拿出装珠珠的盒子:“我们一起来穿珠珠吧?”

涵涵:“可是我不会呀。”

郭老师:“我猜涵涵肯定会。一只手拿着线,一只手拿着珠珠,然后把线从这个珠珠的洞洞里穿过来,再一拉就好了。”郭老师边说边示范。“呀,涵涵,你得帮帮我啊,郭老师的眼睛不行了,都花了,看不见洞洞了,怎么办呀?请你帮帮我好吗?”

涵涵(接过郭老师递过来的线和珠珠):“那我试试吧。”边说边试着穿,很顺利地穿上了。

郭老师:“太棒喽,穿进了,谢谢涵涵!咱们接着穿好吗?”

涵涵(高兴了):“好。”

看涵涵穿了一小会儿,郭老师就去忙别的小朋友的事情了。过了一会儿又回到涵涵身边,看到涵涵已经穿了挺长一串珠子。

郭老师:“呦,涵涵这么能干,穿了这么多了。让我看看,好像穿得很有规律呢?”

涵涵挺兴奋地说:“我是两个相同的颜色穿在一起的。”

郭老师:“嗯,分配得很均匀。”故意错拿了一个黄色的珠珠,“来穿这个吧?”

涵涵看看线上的珠珠:“不能穿黄的,应该穿红的,要不就不对了。”

郭老师:“就是,我看错了,看我的眼神多不好,要是一穿黄色的,就会把规律打破了。涵涵观察得可比郭老师仔细多了。”

涵涵听了,穿珠珠更起劲了。在收玩具的时候,她已经穿了很长,并专门拿给郭老师看。

在这个案例中,郭老师发现涵涵游荡在活动之外时,便产生了要引导她参与到活动中去的意图。当发现幼儿并没有参加活动的意愿,郭老师首先采用商议的方式邀请幼儿参加串珠的活动。但幼儿仍然兴致不高,接着使用示弱的方法诱使幼儿尝试串珠,打消了幼儿的畏难心理。当幼儿顺利参与到活动中后,郭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这次引导,而是持续关注着她的活动。并以“示错”的方式,帮助幼儿发现并归纳了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中隐含的规律。最后,又以示愚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增加幼儿持续活动的动力。在此次教师引导活动中,教师通过种种示弱的方法,将自己的意图包裹起来,巧妙地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

2 示弱策略的机制

2.1 僵滞的情境

在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到的若干案例中,引发教师使用示弱策略的情境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处于僵持状态。如一个小班幼儿不停地闹着要回家,老师尝试了多种方法与幼儿进行沟通,在僵持不下的状态下老师做出难受的样子对孩子说“那老师把你送走之后,就剩自己一个人了,我多孤单呀。我想让你陪陪我,好吗?”使幼儿产生了强烈的“同情”,主动产生了要留下来陪老师的愿望。教师通过角色的转换,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幼儿的学习活动遇到问题僵滞不前时,教师也会运用这一策略“润物细无声”地支持幼儿的学习。如一个幼儿把自己搭建的塔楼送给老师,但是这个塔楼上的钟表不太结实,于是老师就装作发愁的样子说:“哎呀,如果要是刮大风了,我这个漂亮的钟表就会——”幼儿马上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通过一系列的探究解决了问题。

2.2 角色的置换

示弱策略的本质在于教师与幼儿双方角色、地位的置换。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幼儿面前的形象,总是强势、权威的成人角色,是幼儿依靠的对象。幼儿则一贯被看作被保护、被照顾、被教育的对象。但在“示弱”的场景中,既定的关系模式被逆转了,教师向幼儿展现自己“无能”的一面,向幼儿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以此来唤醒幼儿对行为的呼应,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引向原有的目的。

在这一策略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使得互动具备了角色扮演的性质。角色扮演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扮演的主要内容就是模仿成人的日常行动。示弱策略的使用,使生硬的要求转化为了有趣的角色扮演,而这种扮演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大可能实现的——与教师互换角色,承担成人的责任,来指导、帮助“强大的”老师进行某种活动,对幼儿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3 以迂回的方式达到目的

示弱策略中总是隐含着教师预期的目的,但这种目的不同于教师的直接要求,它被包裹在“示弱”的糖衣下,通过角色的置换,被幼儿欣然接受。这一策略能够生效的关键就在于此。当成人(特别是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发生僵持或想要促进幼儿僵滞的活动时,应该延缓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将意图加以隐藏,使教师的意愿转变为幼儿自己的意愿,化被动为主动。此时,教师的意图就成了幼儿实现自己兴趣的附带后果,间接地达到教师最初的目的。

3 策略使用者(教师)的认知

教师的观念会直接影响这一策略的使用频率和效果。通过访谈得知,教师较为确切地知道“示弱”策略使用的技巧:教师显得笨、傻、弱;模糊知道示弱策略的本质是尊重幼儿的主动性,“不像以前总是老师说什么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使用这一策略,则大多来自教师的实践知识,“这种方法之前用过,挺有用的,能看到比较好的效果”。曾经成功的经验是强化教师使用这一策略的主要因素。对于使用这一策略的适宜时机,归结来说可以分为:幼儿的学习遇到困难时;幼儿对所要从事的活动没有兴趣时;以及教师的合理要求幼儿不能遵从时等。

4 示弱策略的价值

4.1 “示弱”是师幼人际交往的“平衡剂”

在示弱策略的使用过程中,教师的意图是幼儿实现兴趣的副产品,通过示弱这一方式教师的要求化为了幼儿主动并乐于施为的意愿。在此类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互为主体,而教师的主体作用是隐性的。示弱策略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总是先设法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并以此为契机开启接下来的互动。在以示弱为途径的互动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体验是亲密而和谐的,而并非控制与被控制的紧张氛围。因此,示弱策略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的置换成为了师幼关系失衡的“平衡剂”。

4.2 “示弱”是教师自我解放的途径

人们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总是知识的传授者、生活的照料者、活动的组织者、行为的评估者、纠纷的调解者等多种角色。因此,教师的既定角色导向了与幼儿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这种社会契约的作用下,“人际关系常常被社会关系所掩蔽、所压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萎缩,使丰富的、自由的、独特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对话成为次要和可有可无的东西。”(滕守尧,1997,P185)在教育的场景中,教师的角色与“自我”是割裂开来的,需要时时保持“圣人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似乎只有这样方能证明自己拥有胜任工作的能力。然而教师只有作为“完整的人”参与到与幼儿的互动中去,才能实现与幼儿在情感、理性、感觉、经验等方面多向度的沟通与交往。挣脱单一的社会角色束缚,对于师幼互动也是一种解放。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展现自己作为常人的“短板”。作为常人的情感、弱点通过适当的方式流露反而会促进沟通的效果。

4.3 “示弱”是班级管理的手段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更多采用简单的批评、指责等方法。这种方法看似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却经常让教师体验到“没有办法可想”的困窘。幼儿在其中的情感体验也多是负性的。而在教师寻求幼儿的帮助时,幼儿的行为性质多是积极进取的。(刘晶波,1996)。示弱策略就是教师合理表达自己需要幼儿关心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尤其在幼儿态度强硬,直接引导不起作用时,适度示弱以博取幼儿的同情、帮助,可以迂回地达到引导的目的。在这种策略的使用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被看重的人。因此,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示弱策略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师幼双方都能得到积极体验的手段。

4.4 “示弱”是教学引导的策略

首先,示弱可以诱发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某些问题时,可以适当“示弱”将“球”抛还给幼儿,使幼儿主动思考。其次,示弱可以通过共情缓解幼儿的压力。在幼儿遇到问题、困难而止步不前时,可以适度示弱,增进幼儿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信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导孩子。再者,示弱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有时,教师有意显示自己水平不高、面临困难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成就感、挑战欲。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 黄娟娟.成为会沟通的教师——积极有效师幼互动促进教育行为优化探索[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4] 刘晶波.师幼互动的总体功能及其特征[J].幼儿教育,1998(11).

[5] 卢乐珍.关于师幼互动的认识[J].早期教育,1999(4).

[6] 梁玉华,赵颖颖.常规教育中儿童权利与地位的探讨[J].教育导刊,2011(3).

[7] 张梅.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的失落与回归[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8] 曹玉兰.示弱也是一种教育[J].早期教育,2010(10).

[9] 朱小燕.适当示弱也是一种教育智慧[J].教学管理,2009(1).

猜你喜欢

师幼互动
幼儿园师幼互动策略研究
小论如何构建良好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
数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探究
师幼之间对告状行为差异理解的探究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促进师幼互动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谈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操作材料的体验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探讨
幼儿园开展体育游戏活动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