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待被评论者重拾的“话语权”

2016-05-30魏颖琦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评论者话语权

魏颖琦

【摘要】:由于电影市场缺乏正确引导,过分依赖于创作者与观众两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国产电影时常面临质量与票房难以双收的困境,因此评论者的参与和引导对当下电影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票房;评论者;话语权

自2013年6月第一部《小时代》上映,到2015年7月上映的《小时代4》,看似漫长的两年时间,却几乎从未让这部备受争议的系列电影淡出大众的视野。然而,一部影片所受重视的程度并不一定与质量高低成正比,不论是评论家还是观众,都很难将《小时代》定义为一部出色的电影。仅从青年小说家做导演,到演员表演不到位,再到情节脱离生活以及价值观的错乱,便足以令这一系列影片饱受诟病。然而这些“差评”并没有促使《小时代》走向末路,相反,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前三部《小时代》已缔造出近13亿元的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2015年6月20日,《小时代4》通过微博和淘宝电影两个平台提前预售,仅两天时间就已锁定超过2000万的票房。导演郭敬明表示“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小时代》还不错,也得到好多前辈的鼓励。”这或许会令人感叹,《小时代》所处的时代,影片质量与票房总量之间似乎没有多少关联,尽管被指称为“粉丝电影”、“脑残电影”,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其票房“赢家”的事实。

与《小时代》相反,曾在海外颇受关注的《闯入者》于2015年4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后,却在票房方面令人堪忧,甚至因排片过少遭受到市场“一日游”的惨状。值得肯定的是,《闯入者》无论从剧作还是演员表演等,都在科班出身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把握下表现的十分到位,而影片所引发出的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更是在思想深度上远远胜过《小时代》。然而,这样的佳作“闯”进了银幕却“闯”不出好票房,更“闯”不进中国观众的生活,只能获得极少观众的青睐和认同,使王小帅导演高呼道:“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

我们发现,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上,“叫好不叫座”与“叫座不叫好”的案例频频出现,宛如一个“魔咒”,禁锢着电影实现名利双收的步伐。然而,面对这样的现状,电影评论者们却只能道出其中的缘由,却难以改变这样的结果。

目前,全世界的电影观众年龄层次都在不断地下降,我国大约为20.7岁。这就意味着,主导今天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者为95后,甚至更年輕。而这一群体的大多数通常还是在校学生或刚步入社会,阅历较少,思想和性格尚不成熟稳定,对于电影的喜好也更加偏向于浪漫的爱情片、青涩的青春片或是酷炫的动作片。因此,尽管《小时代》系列影片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与严肃深沉的《闯入者》相比,郭敬明和帅气靓丽的演员阵容显然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符合青少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所谓的好电影并不见得要立意深刻、发人深思,而是需要有迷人的演员和搞笑的情节。毕竟在观众眼中,看电影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方式,而非回顾历史、接受教育。

早在1965年,钟惦棐在《电影的锣鼓》中就指出:在有关电影艺术还存在的问题中,“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联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了一切!”正是由于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更是一门商业艺术,所以对创作者而言,以观众为本、满足观众需要才是影片“制胜”的关键。而观众的层次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品质,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电影观众“低龄化”的时代有如此之多含金量不高的商业片纷来沓至,却鲜见高品质的文艺片问世,而且即使这些文艺片已經走向银幕、面对大众,也仍然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票房结果更是与预期相差甚远。

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们有时会忽略二者间还存在着另一个中间人,那就是评论者。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文艺评论者介入,它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消费指南,对创作者来说是方向指南。然而,评论引起作用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举步维艰,因为评论所波及的不仅是创作者,也包括其背后庞大的观众群。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评论的影响力、信任度以及专业性都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今天的中国电影已经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学院派所推崇的经典电影理论已不足以应对和解决电影现状,反而票房成绩却在无形之中影响着评论者的判断。在观众眼中,评论者似乎始终处于“说教”模式,其眼中的好坏与自己并无多少关系,也不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选择。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下,专业的评论方式和渠道逐渐被边缘化,远不及观众影迷之间的互动更具影响力。观众的话语权在不断提升,可是评论者却开始迷失自我。

如果说在过去,我们首要关注的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评论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观众与评论者之间的关系更需要被重视起来。如何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引领电影的发展方向,如何以观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欣赏,是评论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评论者需要站在创作者和观众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可否认,在评论者、创作者和观众三者之间,评论者所具有的视野和思想似乎更加宽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评论者可以居高临下,过分主观地挑剔创作者的能力和轻视观众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评论者都缺乏实践创作经验,但仍有小部分评论者想当然的对创作者评头论足,一味地拿国产影片与欧美影片做比较,全然没有顾及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拍摄能力与剧作水平。而这些评论者对于观众的欣赏趣味非但没有加以引导,反而大力抨击。实际上,观众对于影片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无可厚非,评论者也无需按照自身的欣赏水平去要求观众。对于评论者而言,最重要的方式仍然是正确的引导创作者和观众,最好能够与创作者进行沟通,了解广大观众的真实感受,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以专业的态度去引领电影创作者走向更加开阔的创作方向,以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带领观众了解什么才是好电影。

其次,评论者需要端正立场、提高自身。作为一个评论家最基本的前提是坚持职业道德,坚持客观公正,进行自我规范,避免对市场和人情的依附,尽可能地摒弃主观意识的影响。如今,很多影迷的观片量和专业知识比专业评论者还要多,视角也更加独特。这就需要专业评论者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更加全面的视野看待电影,特别是要将评论一分为二,明白哪些是针对创作者的,哪些是针对观众的。创作者需要被要求,而观众更需要的是被引导。

现今,国产电影已步入大数据时代,面对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评论者所肩负的使命自然也越来越重。正如《闯入者》,虽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历史文化的断层和它所做出的文艺片定位,实际上为其受众带来了局限性,而评论者虽然清楚它的文化价值却无力为其言说,只能让导演自己为电影拉票房;反观《小时代》,一个郭敬明自己创建的“世界”,却以最通俗的方式打出品牌、赢取市场,而评论者虽然不断强调它的庸俗但仍然阻止不了观众的热情。然而,好坏不是绝对的,我们无需评价二者孰是孰非。也许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既需要《小时代》这样的电影,需要它带动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需要它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电影;也需要《闯入者》这样的电影,需要它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需要它提醒我们不断地回顾历史、反思自己;当然,更需要专业的评论者重拾“话语权”,帮助创作者了解观众,帮助观众了解电影,从而推动电影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评论者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网络新闻评论者的伦理责任问题及应对路径探析
基于D-S证据理论的电子商务虚假评论者检测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基于情感特征和用户关系的虚假评论者的识别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基于评论关系图的垃圾评论者检测研究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