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安全教育应用

2016-05-30廖静一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安全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四川大学保卫处,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当前,我国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面临绩效提升瓶颈,存在教育吸引力衰退、教育传播力受限、教育含量降低等问题。在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于是,笔者思考是否可以将互联网+适配到高校安全教育中去。本文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技术意义入手,对互联网+高校安全教育的革新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安全教育;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新形势下,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诸多新挑战,责任艰巨、任务繁重。作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安全教育亦面临创新难题。2016年4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开展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的通知》,其中提出要“落实‘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大学阶段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专业教学中安排一定学时,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选修课程”等要求,将高校安全教育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当前,互联网+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产业联动的积极效果已经有所凸显。于是,笔者思考是否可以将互联网+适配到高校安全教育中去。但是不同于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顺畅结合,作为高校非学历教育的一大子类,安全教育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如何有效结合,在此背景下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进行革新,需要认真思考。

本文试图解决:1.当前高校安全教育面临何种困境?2.互联网+的优势和特征对这些困境能否针对性回应?如果可以,技术化推进的实现路径实什么?

二、传统高校安全教育面临绩效提升瓶颈

(一)形式单一导致教育吸引力衰退

传统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须将实践经验抽象为文字表述,虽能较为有效的提炼高校安全面临的具体问题,但因远离实践,脱离感性经验,往往效果不彰。考察当前国内各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主要以课程教学和讲座为主,尽管各高校的开展方式各有不同,有的高校将安全教育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军训期间,有的高校将安全知识吸纳到思政教育课,有的高校则走在前列,已将安全教育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的范畴,但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陈旧、说教色彩重等特点,难以吸引学生兴趣。

(二)时空约束导致教育传播力受限

1.空间约束,受众狭窄。在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中,囿于空间的限制,知识的传播面过于狭窄。诚然,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在打破知识传播的空间限制,国内教育相关机构及行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互联网课程,效果显著。反观高校安全教育在这方面的发展领域则稍显滞后。如果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突破空间约束,提高每次课程的覆盖面,将大大地节省成本。

2.时间约束,难以即时传播。受制于时间的难以即时传播,主要是指传播速度受限和传播便捷性的受限。传播速度受限是指尚未打通安全信息的互联网通道,则难以在第一时间把特定的安全事件传递给特定受众。传播便捷性受限是指传统的课程教学难以实现学习时间的自主性,在当前移动互联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难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三)资源匮乏导致教育含金量降低

高校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为目标,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案例教学、实战演练,内容浅显,不涉及高深的理论知识,与校内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其在師资力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研发等方面都稍显薄弱。

1.教学师资。目前各高校的安全教育授课教师,多由来自保卫、学工、宣传、团委及学院等部门人员组成,人员构成多元化,缺乏专业性。做得好的高校则已设有专门的安全教育科室或组建有专职教师团队,既进行基础课程的研发和教学,又推动线上线下安全宣传的同步进行。师资力量的校际差异可以通过调研取经、参观学习等进行弥补,但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集中优势教师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逐步缩小各高校在安全教育师资上的差距。

2.教学形式。前文已述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课程、讲座、横幅海报、展板橱窗、微博微信等已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尤其在大学其他学科开始大胆创新,将多媒体、视频教学、微课程、直播、VR等新技术运用至课程教学后,若安全教育继续固步自封,将错过这一最佳发展时机。

三、“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与技术意义

(一)时代特征

“互联网+”是国家战略,高校安全教育创新须融入这一历史进程与时代背景。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如今,“互联网+”正全面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形成了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

“互联网+”高校安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致力于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技术、方法、规则,实现传统高校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传统高校安全教育换代升级的新型高校安全教育模式。

(二)技术意义

1.互联网有助于实现安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和学生是面对面的,老师以其语言、表情及肢体动作等来传递信息,同时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调整教学的方式、内容和进度。而互联网的引入,则为丰富安全教育的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如微信、微博、微课、慕课、coursera、直播、APP、教育管理平台等新模式得以实现,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可收集到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互联网有助于实现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前文已述,时空约束是导致安全教育传播力受限的重要原因,而如何突破时空局限,扩大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则需要互联网的有效助力。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像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愈发紧密。移动终端的出现加速了人们获得知识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方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安全知识的获得,既有效地利用了碎片时间,又不至于因长时间学习而觉得枯燥。

互联网有助于实现各方资源整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顶层设计上提出要利用信息化缩小地域间教育的差距。将这一理念配适到高校安全教育中去,即是要利用互联网搭建共享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搭配信息共享平台,不断缩小校际安全教育工作的差距。

四、“互联网+”对高校安全教育革新的推动路径

(一)以互联网思维更新传统安全教育观念

以互联网社群行为特征为依据,调试高校安全教育思维。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开放办学、资源共享已成为高校办学的新要求,与传统体制办学惯性延展的传统高校安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新要求。前文已述,“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一个战略发展方向,并悄然催生着教育行业的重大变革。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一方面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新安全风险因素,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另一方也要认识到当前安全教育普遍存在观念保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特点,教育效果有待提升,因此,转变传统安全教育观念,以互联网思維为导向,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安全教育,才是突破传统安全教育的发展瓶颈,适用现实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以线上推广作为主要形式创新与传播路径

安全教育的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主要落脚于“三微一网”。所谓“三微一网”,是指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网站。围绕“三微一网”的功能配置,实现高校安全教育的线上集群:官网主要着眼于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宣导、规范供给、程序引导,开辟以安全教育为内容的独立官方网站,打造权威资讯集散中心;微博主要着眼于媒体属性,利用微博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对即时性的安全事件进行“临场教育”,对涉己的安全事故进行舆论引导与纠偏;微信主要着眼于媒体+社交,通过与用户互动,打造双向信息流动平台,便于及时发布简明安全信息、安全教育资讯、收集举报安全隐患等;微视频主要着眼于专题教育。对高校安全教育涉及的子类,如消防、盗抢、交通等,进行专题化的视频制作,内容上须贴近受众,不作显性的政策宣导,并利用前述平台进行传播。

(三)以线下跟进作为安全教育功效实现的根基

线上教育开辟了有别于传统安全教育的新战场,但线上教育绝不能脱离线下教育,必须把线上教育的趣味性、灵活性与线下教育的直接性、实践性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同步推进安全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即线上宣传、线下落实,线下活动、线上传播,充分利用“三微一网”,构建线上信息大数据,指导线下安全教育工作“到班、到寝、到人”。

参考文献:

[1]刘义光,王爱义:《互联网+大学安全教育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安全微伴在高校安全工作中的实效应用于路径》,《学校安全管理》2016年第一辑。

[2]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重慶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作者简介:廖静一,1989年9月,女,汉族,四川大党委保卫部(处),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安全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