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016-05-30苟阿妮

科教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创新

苟阿妮

摘 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创新 培养 发展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78

Abstract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the innovation has became the force of development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key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train the application type technical talents who are able to innovate in the living and prod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deeply how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Key words innovation; training;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创新的含义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后妃传》中,“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辞典中说创新是抛弃旧的,创立新的。其实,对旧的不完全是抛弃,更确切的应是扬弃。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而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则形成于20世纪。

2 创新能力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将由投资和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国民的创新能力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李克强总理也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不足,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学生作为未来工业产业的技术骨干,提升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转换增长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在,企事业用人单位日益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大大调动了高职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热情。现代创新需要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学生这些优良的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如何开发和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

3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3.1 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和发展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活动来自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应善于发现矛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人们发现,古往今来,多数科学家的骄人成果都形成于30岁之前,这显然与年轻人较少保守思想,更富创造和创新的意识有关。当然,事实上也有许多科学家和学者大器晚成,但这些人无一不是长久甚至终身保持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奥吉说:“发明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在“创新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鼓励人们破除迷信,敢于走创新之路。

3.2 進行制度设计,改革人才评价体系

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制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手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未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导致高职学生创新动力不足,毕业后开展创新性工作的能力较差。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进行顶层的制度设计,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教学,差异化评价,即“因材施教”。同时要从根本上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我们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48年就率先开设了“创造性开发”课程,此后,开设“创造技法”、“思维技巧”等课程的学校日益增多。1955年,美国白宫教育会议就把“培养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和评价能力”列入学校教育的责任之一,而中国国内各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却远远落后。

3.3 开展学习和训练,激发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这些潜能能否被有效激发,使之强化并形成持久的创造力。实践证明,只要经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人的创造力就可以有效地被激发,并在创造实践中使创造力逐步巩固和提高。因此,可以对高职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引导他们改变思维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在实践中多想多练。使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从而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将创新思维运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去。例如,日本一家钢铁厂,把12名普通的高中毕业生集中起来,每周六进行创新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不到半年时间,参加人员就纷纷提出创造发明项目,训练结束时取得了70多项专利。再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对有关科技人员进行创造工程课程和实践训练,两年后即取得良好效果,按专利数测算,人的创造力提高了3倍。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3.4 从身边事做起,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开展任何工作,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忌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从能力所及的范围做起。在我们身边处处有发明,处处有创新,只要能够发现身边的问题和需求,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可能做出创新性的工作成果。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拉链,它的发明开始时是为了代替鞋带,使穿鞋、脱鞋方便,后来有人将拉链创造性地用于衣、裤、裙、帽、睡袋、笔盒、公文包、枕套、沙发垫、笔记本、钱包等方面;而外科医生则将拉链移植到皮肤拉链缝合术上,可使伤口的愈合速度加快,且伤痕极小。这些创新发明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都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高职学生学习和借鉴,也希望对他们有所启发。

3.5 树立信心,人人可以创新

创新和发明并非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人都可以搞创新。要引导高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突破自我,树立创新的信心,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和需求,积极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能获得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成果。要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不做只会记住正确答案的“复印机”。2015年底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一生的努力向我们揭示了创新的真谛:创新必须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懈拼搏,而且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坚毅的吃苦精神,强烈的协作意识,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创新所要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3.6 积极动手实践,把设想和构思转化为实际

人类社会所有的文明和进步,都是通过人类的双手实现的,一个人的设想和构思,如果不加以物化,即使再巧妙再美好,也只能是水中月、雾中花。这种创新思维的物化成果,可以是实际的产品,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图纸或其他的形式。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在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通过一系列设计实践环节,进行大量的动手实践训练,培养将构想转化为实际的能力。高职院校在开设创新设计课程的同时,还应开设创新设计实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同时可以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维修、装配、制作、小发明、小革新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技能。例如,在现代城市的高层建筑中大量使用了玻璃幕墙,其清洁主要采用人工方式,十分不便和危险。可以请学生设计一个清洁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方案,学生可以画出设计图纸,或者制作出新的清潔工具,或者在现有清洁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这些都是创新,都可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 也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而是要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发展。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应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不懈,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的讲话.

[2] 李克强在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3] 徐起贺.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

[4] 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3.

[5] 汪哲能.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

[6] 苗子.创新不可浮躁.厦门工人.2016(136).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培养创新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