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现状分析及改革模式探讨
2016-05-30栗婧
栗婧
摘要:本文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实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评分机制改革、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专题汇报模式等多种实习改革措施,为安全工程专业建构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25-02
实践性教学是安全工程专业整个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三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各大高校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第四、第六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实习时间一般均为三周左右,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相对应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专业认识从感性到理性,最终达到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1,2]。因此,实践性教学是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知识分析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应用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安全工程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增强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3]。本文对安全工程系认识实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认识实习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认识实习现状分析
传统的认识实习模式一般是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工程现场、科研机构大型试验场所、救援指挥中心或安全类展馆等场所参观实习,每个班级由1~2名指导教师带队,以现场讲解-学生参观的模式进行,最后由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教师评定认识实习成绩的模式进行。然而这种走马观花式集中实习的模式,在现如今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培养上,显露出许多弊端,导致实习教学质量及效果急剧下滑。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习中学习环节较少,目的性不强。由于实习都是在学期末开始,学生已经完成这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且实习考核方式以提交实习报告为最终成绩,学生学习的压力不大。同时实习期间现场参观比较连续,一般很少或不安排学生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参观之前对所要了解的企业的工艺流程、相关安全知识等了解不充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知道重点问题在哪里,学习缺乏目的性。
2.被动参观导致主观学习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认识实习一般设置在本科生未学习专业课之前,学生本身对相关专业工艺及安全知识不了解,导致学生参观时比较盲目、被动,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该看该学什么,不知道和自己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到底在哪里。另一方面在参观工矿企业等现场过程中,学生人数众多,且现场噪声比较大,导致现场工作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听不到工作人员对工艺流程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再加上本身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参观速度又比较快,这种快速的看-听-记流水模式,导致学生对现场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无法理解和切身体会整个工艺运行的流程,更无从发现在工艺以及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最终导致参观后仅仅是去过某企业或某现场的模糊印象,增长对企业的宏观认识,而未真正深入学习到专业知识。
3.学习成绩评定方法难以评判学生实习中收获。实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尺,也是学生最关心的部分,它的评定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成绩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明确评分标准,将难以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容易导致学生在实习中表现松懈、敷衍了事,抑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认识实习改革模式探讨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认识实习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目的。而实际上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实习效果,对认识实习改革模式探讨如下;
1.评分机制规范化。传统的实习考核方式为认识实习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和撰写的实习报告。平时的表现为实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性及出勤率等方面,具体分数实际取决于在带队老师心中的印象,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撰写的实习报告主要分概述、具体实习场地情况、实习收获和体会几大部分,模式固定。由于实习是集中实习,所以这几部分内容相似度太高,在实习报告中很难体现出个人具体的收获,也难以评定分数的高低,而且学生在撰写报告时有互相抄袭现象。因此探索和规范认识实习的考评机制非常重要,既应该能公平、公证反应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成绩,又能对实习过程起到监督和积极促进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认为认识实习报告的构成机构和成绩评定应该包括如下几部分。
2.小组知识竞赛。为了增强实习中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实习中单一的参观讲解模式,在实习中安排小组知识竞赛,通过分组知识竞赛的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活泼的比赛形式相结合,集知识、教育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大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3.专题汇报。实习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有关安全专题汇报,内容可以是危险因素辨识,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安全措施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在实习单位中发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4.及时讨论。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到现场知识,了解现场具体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现场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问题的处置方式,应当在参观后及时组织学生和现场讲解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当堂授课和现身说法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在实习场所的工艺流程、现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危险源、安全措施及安全管理等内容。增加学生和现场工作人员讨论与互动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加深对现场工艺以及相关安全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5.充分做好实习准备。提前编制实习指导书,并与实习前5周向学生下发实习大纲和实习教材,并指出参考书目。一方面让学生对实习单位、实习的要点和重点以及实习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有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具体每次实习之前,要开实习动员大会,内容包括实习计划,实习安全纪律,实习单位介绍,各实习场所实习目标,成绩评定方法,实习注意事项。
6.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我国高校实习的安排一般都比较集中,分别在第二、第四、第六学期末,在学期中间没有实习。国外高校的实习安排非常频繁,几乎是一个月就要到现场去一次,暑假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实习,甚至有的课程只在学校上课一到两年,剩下一到两年便是到现场实习。实践经验对专业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指导实践,才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才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加对专业的兴趣,并在理论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建议实践性教学活动应该分时间分批次多次安排,保证集中实习与课程中的分散实习相结合。
三、结语
认识实习是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拓眼界、加深对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其在大学生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4]。但现阶段由于教学方式、考评方式、引导方式等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实习效果往往不佳。因此,鉴于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不仅要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必需全力确保实习效果,不断探索实习改革创新模式,以期实践性教学在专业培养教育中达到应有的预期目标,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具有更高创新精神和更高专业素质的安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第,吴景华,靖向党,潘殿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平台,2015,(04):54-56.
[2]朱慧琴,王婷.本科化工专业认识实习模式初探[J].广东化工,2015,42(16):240-241.
[3]肖知国,段振伟.地矿类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合理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4):38-39.
[4]李春光,韩艳.目前土木工程类专业本科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2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