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浅谈开展诚信教育的途径
2016-05-30常艳刘志刚
常艳 刘志刚
【摘 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因诚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当前中央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为指导,从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出发,以探索指导高校做好诚信教育为目的,深入研究分析助学贷款中学生违约率较高的原因,提出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大学生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等。“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因此,诚信教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搞好诚信教育关乎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中坚力量,诚实守信是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只有坚持诚实守信,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目前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及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助学贷款是无需学生提供担保或抵押的信用贷款,且享受国家的贴息政策,这一政策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福音,是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最有力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部分贷款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的行为,据银行方面的数据显示,在首批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还款高峰期的2006年,大学生贷款违约率接近20%,2012年助学贷款的违约率达到28.4%,而普通公民贷款违约率不到3%。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一方面给提供贷款的银行带来压力,另一方面给高校的名誉造成恶劣影响,也给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推进造成了障碍。因此高校贷款生诚信缺失的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高校贷款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生骗得贷款。在贷款工作的开展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他们通过找社会关系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通过请客吃饭拉票获得同学的支持,以便在学校做贷款资格审查时为其做经济困难证明,甚至有的贷款生在贷款申请表上伪造家长签名,提供虚假的家长联系电话,使学校无法和家长有效沟通,无法获得家长对于学生贷款的真实意见,家长根本不知道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行为。这部分学生通过欺瞒手段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给贷后管理工作埋下了违约的隐患。
(2)部分学生恶意不还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包括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三部分。其中,贷后管理主要是保证贷款生能够履行合同,按时还款,所以这项工作尤其重要。但是,由于贷款生在毕业工作后大多会更改电话号码,也不愿将联系方式告知老师、同学,给学校的贷后管理工作造成很大阻力。还有部分学生主观不想还款,他们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优惠政策,甚至有少数学生把国家助学贷款当成了国家的无偿资助,觉得没有必要还款,对贷款合同的内容不予理会。他们将诚信抛在脑后,法律意识更是淡薄。
(3)部分学生还款违约。按照学生和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规定,学生在毕业后要按照合同约定时间偿还利息和本金。例如,国家开发银行与贷款生签订的贷款合同,要求贷款生从毕业开始,每年的12月20日之前需偿还当年的利息,毕业后的第三年要偿第一笔贷款的本金,同时也允许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还款。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忘记还款日期、还款数额不足、没有掌握还款方法或者还贷意识不强等各种原因,未能履行合同,到了还本还息的日期仍不能按时还款,造成违约。
二、高校贷款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学生诚信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比较重视学生诚信和感恩品质的培养,但是缺乏客观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因此,在审核学生贷款申请、考察其诚信品质时,多是通过向贷款申请学生所在宿舍和班级的同学了解,而这些信息的主观性较强,不能对学生的诚信程度作出准确的评价。而且,有些申请贷款的学生提供虚假的家庭联系方式,使学校和家长无法沟通,校方很难把握这些学生申请贷款是否通过了家长的同意。所以,高校每年的贷款生中,不乏一些诚信素养不高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埋下了毕业后还款违约的隐患。
(2)家庭诚信教育缺失。一个人的品质与家庭教育及成长环境关系密切,而且品质形成多在青少年时期。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家长们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培育,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情感和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所以社会上才不乏有才无德的人。学生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良好的诚信教育和要求,他们就很可能不懂得诚信的重要性,不在意个人信用,这些学生贷款后违约的风险较高。
(3)学生个人原因造成违约。首先,部分贷款生对履行合同承诺重视度不高。不少贷款生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后,不会去仔细阅读也记不住合同的内容,甚至因保管不慎将合同遗失,思想上根本不重视贷款这件事。其次,初入职场,从事并不理想的工作,拿着微薄的收入,要解决个人的衣食住行问题,还要照顾家里,根本无法偿还贷款,从而导致违约。
三、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1)加强个人诚信档案建设。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建立在校学生的诚信档案,将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审核学生贷款申请的重要参考条件。除了高校,社会各行各业也应建立诚信档案,并且在人员招聘、金融业务、行业准人等方面,都要积极使用诚信档案,将诚信列为准入条件,严格要求,通过一系列措施和途径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人人重视诚信、人人珍惜信用记录的良好风气。
(2)做好贷款申请的诚信审核管理。首先,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诚信表现,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且将学生的诚信记录作为学生评优和审核学生贷款申请的重要条件。其次,学校要建立与家长联系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对于学生贷款的知晓情况,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如实通报给家长。有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3)培养贷款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对于贷款生,学校也应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为他们搭建勤工助学的平台,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和机会,帮助他们锻炼能力、磨练意志,并缓解生活压力。在贷款生就业方面,给予更多的科学指导和有效的帮助,使贷款生能够端正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技能,在学校的帮助下顺利就业。通过各种途径,激发贷款生的感恩情怀。
参考文献:
[1]黄永明.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2]徐贤佳.国家助学贷款与高校贫困生诚信问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蒋西河.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和高校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4]王幼芳等.做好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5]唐凯麟.大学诚信读本[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