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2016-05-30张艳
张艳
摘 要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环境遭受肆意破坏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加强对中学生——我们祖国未来的主人的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关联性,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14-02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教学的目标是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确定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
我国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规定,以渗透方式在各有关学科内加强环境教育。本文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渗透环境教学的渗透点,具体渗透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下表: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1.充分运用教材渗透环境教育。在如今各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环境、生态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块,在课程的讲解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更多的环境知识。根据不同环境教育的目标层次的要求指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到各章节中去。如:第一章中在学习化学元素时,通过学习微量元素和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渗透微量元素在生物体的富积现象以及建水县环境中超标或有害元素进入生物体内造成危害的情况。
2.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渗透环境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或是开展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先搜集一些生动有趣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材料,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将环境教育更好的渗透到教学中。可以利用纪录片、新闻节目和电影这些方式来渗透环境教育,或是举办一些和环境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在选择影像材料时,不仅要强调环保的主题,还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使影像资料更具吸引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到更多的环境知识,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3.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除了通过教材和实践来向生物教学渗透以外,还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研究来获得情感体验。而生物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的实践和研究提高了很好的平台。在生物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地找出问题答案的过程,而是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观察,发现不利于环境的行为因素,并针对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说分析城市中河道的水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更好地利用资源等。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求欲,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这个环境日益破坏严重的时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掌握高中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关联性,积极地寻找科学有效的途径来渗透环境教育,以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32).
[2]冉圣宏,文宏为,田良等.环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5).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指标体系与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