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朗读作为创新老年教育新形式的可行性探索
2016-05-30贺凤来
贺凤来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4.086
摘 要:老年教育形式创新研究,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书香社会的背景下,作为社区大学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终身教育部门,通过调研和开展社区教育工作,通过和广大老年人的交谈交流,研究者认为经典朗读作为创新老年教育新形式具有可行性。该文分析了开设老年人经典朗读课堂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并具体探讨了老年经典朗读课堂构建的一些具体问题。
关键词:经典朗读 老年教育 可行性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086-02
创新老年教育模式,开辟老年教育新天地,在中国一步步迈进老龄化社会之后,越来越成为人们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于是,老年大学应运而生,老年大学课程也越来越丰富、精彩,诗词、唱歌、器乐、书法、摄影、计算机、剪纸、舞蹈、中医养生、保健……可以说,只要有需要,就会有课堂。在从事终身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对老年教育这块也格外关注,通过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经典朗读也可以走进老年大学课堂,成为文化养老的一种新形式。
1 老年群体对经典朗读有潜在需求
老年人作为一个群体,相对而言,生活圈子越来越窄,融入社会越来越难,说话对象越来越少,身体毛病越来越多,内心越来越孤寂,闲气闷气也就越来越容易滋生。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好像也是生命的一个必然的阶段,是老年生命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正因为如此,人们今天才如此关注老年生活,关注老年教育并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今天的终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已经成为老年教育的代名词。
老年教育,其目的在于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保证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肯定,实现全面发展。[1]在老年教育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老年教育的主体性,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开展教学和设置课程。[2]该市老年群体中,有一部分对读书感兴趣的老年人,一方面由于所从事的工作的关系,退休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个性使然,生性寡淡,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一迈入老龄,恍然惊觉,大把大把的时光,不好抛掷。尤其是随着年岁逐增,耳不聪目不明,腰有点酸腿也有点疼,很多活动都受到限制,不好参与,不能参与。而经典朗读,则相对而言,对老年人身体要求不是很高、几乎不受限制都可参与的一项活动。并且,受课程性质的影响,朗读课堂肯定是以读为主,老师读给学生听,学生读给老师听,学生自己进行朗读练习,学生之间交流朗读心得体会……非常自然地就解决了老年人“想说话,无人倾诉”的问题。通过经典朗读课堂,搭建交流平台,把书“读”出来,意即“朗读”,从而让“读书”名副其实。对喜欢书的老年人来说,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而且为他们营造了新的集体空间,应该是非常喜欢、乐于接受的事情。再加上身体的原因,老年人的朗读也不像(小、中、大)学生一样,声音会有那样高亢、圆润,更加不可能不停歇地读它半小时、一小时之类的,所以朗读课堂中的聆听,也是老年人乐于享受的一个环节,一个必要的环节。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人生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再往后,到六十、七十甚至八十,阅尽人世沧桑,看尽世态炎凉,尝尽酸甜苦辣,用尽一生在社会这一所大学淬炼的结果,不说钢铁化为绕指柔,单说生命的厚重与内心的丰富,就为朗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简单的文字拿到老年人眼前,和人生的过往联系起来,立即活色生香,这种生活的原生态的积淀,道是无情却有情地成为朗读的强大坚强后盾。
2 经典朗读是文化养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新老年教育的可喜尝试
(1)经典朗读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高质量、高规格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老年人交流的对象、空间和平台越来越少,可是通过经典朗读,一方面用一种比较诗意的方式拥抱现实的世界,不至于和时代脱节;另一方面“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3]对话自然,涤荡心灵;对话大师,圆融丰满;对话历史,明智通透;对话未来,心游万仞……有这样的契机,人们应尽量把握,为老年人搭建平台,拓展文化养老的外延、方式,与时俱进,创新老年教育新形式。
(2)经典朗读可以涵养人的心灵,拓宽我们的视野。人到老年,好像万事皆休,烦恼忧愁都抛诸脑后,不会再有。实际上,自己身体的健康,步伐脱节于社会;儿孙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琐碎繁杂、家长里短,总会有诸多的不如意。倾诉是排解这些问题的一个最直接的方式,但不可忽视的是,朗读却是排解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方式。朗读时的涵泳,或者说文字对人的浸润,无形之中送给老年人一碗碗的心灵鸡汤,自然而然解开老年人心中的疙瘩。让老年人的身体虽如此脆弱,心灵却如此强大。心理方面的建设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防线,切忌不能失守。杨绛先生曾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是的,老人的符号就是智者、仁者,仁者不忧,智者不惧,生命达到这个境界不易,但毫无疑问,经典朗读是老年人通向这条人生康庄大道一种很好的方式。
(3)朗读是生命的发现之旅。人到老年,好像阅尽繁华况味休,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值得追求和向往,但其实不是,朗读的过程就是一段发现之旅,这种发现之旅,让老年人重新体会到生命的活力和生长。涵泳工夫兴味长,如能真正沉浸在文字当中,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了,除了要尽量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要表达的内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历经验、知识能力、家庭环境、经济社交……综合在一个人身上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会让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一点一滴,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这些意味和况味,越来越鲜活生动,这个发现的过程,是那么有趣,又是那么神奇,就像一个立体的七彩花筒,简直妙不可言。并且,它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就像春风拂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感觉会马上把老年人带进人生的春天!书读百遍、读千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越读越有味道。研究者调查到的一些老年人,八九十岁了,还在坚持经典诵读,只为在生命的旅途上,把学习坚持到底。比如笔者学校的离休干部李仲麟同志,94岁了,还每天把《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背诵一遍,一边记一边咀嚼,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年纪大了,为了防止老年痴呆,我让孙女把《论语》《孟子》放大打印出来,然后拿着放大镜一个一个字看,现在能背诵出来了,可惜我是学理科出身的,有些东西不太懂,但很有意思,每天咀嚼一遍,慢慢地有些东西自然就明白了一些。”这就是经典朗读的魅力。但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各级老年教育机构,经典朗读课程还很少有开设的。
3 老年人经典朗读课堂的构建
(1)转变思路,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开设经典朗读课程。经典朗读,近些年蔚然成风,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包括社会,一直在提倡经典诵读。但在老年这一层面,仿佛“春风不度玉门关”,直接忽略掉了。其实,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之一,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只有全社会的人包括老年人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才能真正形成书香社会,“老年书香”是书香社会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4]按照国外老年教育理论中的自我完善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5],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涵养人的理性,同时使人得以发展。如果把(老年)教育单纯地看作一种福利事业,这无疑偏离了教育的宗旨。”[6]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人们也应注意到,毕竟经典朗读还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的,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经济条件较好、文化水平较高,老年人有基础、感兴趣、有需求的老年大学就开设朗读课堂,其他班级可以考虑像基础教育里边的课前读报时间一样,在课前安排一个5~10 min朗读时间,一是有意识地推广经典朗读;二是掌握了解学员对经典朗读的态度。
(2)稳步推进,大胆探索,完善经典朗读课堂。经典朗读专业老师,是课堂开设的关键。老师专业、敬业,对稳定课堂功不可没。作为老年教育机构,应尽最大努力聘请优秀老师,不管专业还是业余,也不管专职还是外聘,形式不受拘泥,都可以。在形式上,经典朗读课完全可以考虑打破传统面授课的形式,大胆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期初把经典朗读作品公布,要求学员课前在家自主学习,每周一次的面授课,则以提问、分享、讨论、交流为主,可以采取讨论式学习、辩论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性学习等教学方法,灵活生动课堂,真正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开拓文化养老的一扇新窗口。在教学形式上,还可以考虑课内课外有机衔接:课内经典示范,发出中国好声音;课外拓展延伸,QQ、微信、手机都可录音,既可自己欣赏,也可上传交流。另外,选给老年人朗读的作品一般不会太长,制作微课呈现也比较方便,条件成熟的话,又可以考虑线上线下有机互动,数字化课堂和传统课堂同时呈现。若是到了终身教育的春天,还能利用电台栏目、网络电视,通过访谈的形式,赏析作品,示范朗读,那应该就是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成熟之时了。
参考文献
[1] 刘文娟,周广涛.城市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及发展策略分析[J].成人教育,2015(1):39.
[2] 袁丽.老龄化背景下开放大学老年教育路径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74.
[3] 陈晖.普通话测试与训练[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4] 郭世松.建设书香社会背景下的老年教育探究——以广西钦州市为例[J].继续教育,2015(7):9-11.
[5] 李学书.中外老年教育发展和研究的反思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54-55.
[6] 彭博文,杨明明.如何以理性角度看待老年教育及其运作模式,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