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羌族传统体育现状及传承发展研究
2016-05-30李玉辉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宕昌羌族传统体育进行调查,了解宕昌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传承情况以及对传统体育的认知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宕昌羌族传统体育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提出保护措施与建议,以更好的促进羌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宕昌;羌族;传统体育;现状;研究
1 研究背景意义
在历史上众多羌族支系中,曾甘肃境内建立的地方氐羌政权有仇池、宕昌二国。宕昌国氐羌政权的建立,曾对我国西北部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融合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今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西北部,东邻礼县,西接甘南舟曲、迭部,南连武都,北依岷县,总面积 3331平方公里[ 1 ]。
追溯其历史渊源,宕昌羌族是由汉代的牦牛羌、钟羌、参狼羌和西晋末年进入该地的西羌与当地土著的白马羌共同组成的“宕昌羌”演化而来的[ 2 ]。这一观点,已为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公认。解放初,在识别民族时划归“藏族”,目前宕昌县的官鹅、新城子藏族自治乡和临江、簸箕、将台等乡的多个村寨里,目前聚居的藏族人民,民风民俗别具地域特色,形成今天宕昌羌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20世纪初,我国近代科学体系中开始对古羌人的研究。1980年以前,对于羌族的有关研究主要在族源习俗与文化的层面。近30年来,羌族研究的相关领域逐渐增多,出现了多元化的研究势头。有关羌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在羌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传承、演进,以及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功能特征、文化价值及地位等方面。
本课题小组对宕昌县的官鹅乡、新城子乡羌族聚居区的传统体育进行实地的考察调研,并通过当地相关部门搜集羌族传统体育的第一手资料,对宕昌羌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参与程度、推广传承以及对传统体育的认知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2 羌族聚居地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现状
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并以各种体育运动形式为载体加以体现。表演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和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库。
羌族传统体育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综合反映,具有民族文化、历史、宗教、价值观、伦理观、审美文化的多样性,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逐步形成和发展,在增强人民体质的同时,对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传承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
2.1 羌族聚居地传统体育项目情况
据调查,宕昌羌族聚居地传统体育活动十分丰富,从表演形式可以将分为民俗节庆类、竞技类、游戏类和舞蹈类。在宕昌县,带有宗教性质的傩祭舞蹈“苯苯舞” 开展最为广泛,“苯苯舞”是羌族传统体育项目,头带面具进行,所以称“牛头马面舞”。
当地羌族在宗教祭祀和重大传统节日时, 羌寨都要组织跳“苯苯舞”,表演时高诵苯苯经,表演者口吹牛角,手拿羊皮鼓,表演队形在苯苯教主的指挥下变化,动作刚劲雄猛,所以又称“雄猛舞。 国家民俗专家对“苯苯舞”的表演形式高度评价,已经被列为陇南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调查,上述项目中,近年来开展得较好的项目普遍集中在娱乐性较强的民俗节庆类、娱乐游戏类以及传统舞蹈类,包括羌巴舞等项目,近年来也呈现出向娱乐表演性转变的趋势。
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宕昌县大力发展羌族特色旅游的经济效应有关。
2.2 羌族聚居地民众参与传统体育情况
2.2.1 羌族民众参传统体育活动次数较少
调查发现,目前宕昌羌族聚居地民众与国家界定的体育人口标准要求相差较远。聚居区民众每年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平均次数较少,他们大部分是在旅游旺季和春节等节日期间参与,但平时参与的传统活动次数很少。
2.2.2 当地民众参与动机以娱乐和表演为主
调查得知,宕昌羌族聚居地民众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时,其中最主要的参与动机为娱乐,其次为和个人爱好和表演,再次为祭祀。这些动机的形成与近年来官鹅沟旅游开发之后,为当地羌族聚居区带来了大量游客有很大关系。
当地羌族民族传统体育已经成为旅游业开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羌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逐渐被强化。
2.2.3 政府牵头组织和民间自发组织相结合进行
调查得知,宕昌羌族聚居地人民群眾在时代的变迁过程中,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观意识比较淡薄,自发组织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相对较少,只有在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时进行。近年来,借旅游开发东风,有当地政府牵头,传统“苯苯舞”表演才被挖掘了出来,在旅游旺季进行表演,对展现当地羌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传承传统体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2.2.4 民族传统体育在当地传承的整体环境较好
羌寨和羌民聚居区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现今修建工作成效显著,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旅游开发给古老羌寨带来的变化和冲击,尤其是官鹅乡鹿仁村的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了专门用于表演的广场,对发扬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起了带头作用,目前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状况良好。
3 宕昌羌族聚居地传统体育发展思路
3.1 抢抓羌族地区旅游机遇,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近年来,宕昌县利用国家4A级景区官鹅沟、哈达铺红色文化、羌藏民俗文化等招牌,依托当地红色、绿色、羌藏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 3 ]。宕昌县官鹅沟景区的藏羌村落鹿仁村就在官鹅沟景区,近年来政府投资在鹿仁村修建了广场,结合羌族聚居区民间自身力量,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节日庆典及旅游旺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苯苯舞”表演,挖掘了当地羌族民俗体育文化特色。
3.2 政府引导与民间组织结合,打造羌族特色民俗体育
目前,宕昌县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有关专家对鹿仁村羌族居民家中古藏文写本进行了调查,专家通过纸张判断,认为这些经文抄写于明代,是晚唐时期流行的苯教经文,同时推测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宕昌国的古羌人后裔。
现今统计到的传承户有17家,搜集到宕昌苯教文献的有13家,属文苯;另4户属武苯。苯苯教教义认为,人间的灾难由凶恶的“傩”带来。跳“苯苯舞”时,武苯便头戴面具,挥舞大刀,驱赶傩。
当武苯不能降服傩时,就由文苯唱经文,歌颂赞扬傩,以期与傩和谐相处,为村民带来祥和生活。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结合羌族聚居区民间自身力量,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节日庆典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特色的羌傩舞表演。
3.3 保护羌族传统体育项目,科学有效的进行整理和推广
近年来,就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如何将羌族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推广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众多的羌族地区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当地政府和研究者规范整理和择优推广将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推广过程中,对于有些参与人数少,参与性差,开展不够好的项目可以考虑剔除,对于群众基础好、参与人数多,便于推广的项目进行重点推广打造,同时结合实际挖掘和开发一些新项目。
3.4 发掘羌族校本体育资源,发展羌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发掘和充分利用羌族聚居地的传统体育资源,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融入校园体育。
在学校体育课内容设置中,除现代体育项目外,鼓励教师加强羌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在项目选择上,结合当地学校场地器材、安全因素加以推广,形成以校园体育带动,由点到面的发扬羌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4 ]。
羌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现实意义,从古至今它都一直存在着,并且在将来也会继续存在。
当地政府如何科学挖掘和传承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如何去具体推广和落实才是关键。现在,宕昌羌族人已经把跳苯苯舞作为节日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方法。这类活动既能强身健体,也能祛除疾病,深得羌族人民喜爱。
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苯苯”因年事已高相继退出或去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所以,我们在继续发扬优秀的羌族民俗的同时,要大胆创新,把优秀的羌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联系,以拓展教育的領域,焕发出羌族传统体育的新活力,使之能够着力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民族教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士宏.宕昌羌故地遗俗述证[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3):88-91.
[2] 王国基.古代宕昌羌人傩祭舞蹈“羌巴舞”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25卷(1):9-12.
[3] http://www.gscn.com.cn/tourism/system/2016/04/13/011336231.shtml.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2005.
作者简介:
李玉辉(1977-),男,甘肃宕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体育、体育教学及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