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探讨
2016-05-30孟祥年毕诚
孟祥年 毕诚
摘要: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逐步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然后当前中高职衔接还存在诸多问题,文中从搭建交流平台,实施多样对接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205-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不同层次的職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各自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产生了对技术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并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需要职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中职和高职教育培养的都是职业专门人才,但二者有层次上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级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高级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中职生就业面临很大压力。这就要求中职生进一步提升技能,缩小中高职教育的差距,而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包括“中高职衔接”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其中构建中职和高职(专科)对接体系是重中之重。但目前在中高职教育内部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着“断裂”与“脱轨”的失调现象,完善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中高职教育衔接失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高职教育发展不均衡
以作者所在的安徽省为例,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高职高专院校69所,在校生40.9万人,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96.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5.2万人。中职学生过多,队伍过于庞大,而高职学校由于受学校承受能力和招生人数的限制,不可能突破计划和能力增加招生,这就使得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很难通过中高职衔接途径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一)中高职学校交流不紧密
尽管国家大力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因为高中生源较为充足,不太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开辟中职生源市场,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扶持本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采取一些保护主义措施,导致不少中职学生升学渠道不畅、信息不灵。以上两个因素导致了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交流缺乏,从而不利于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的开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完善
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可以根据行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及相应的职业岗位规范来确定。中等职业教育属于中等专业技术教育范畴,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展和提升。但从中职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看,很多中职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能力上,把人才培养目标定格在“瞄准行业需求”、培养熟练的操作工人等层面,忽略了对有利于中职生后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学习。而很多高职院校,也并没有把中职学生当作办学的主要生源。在培养方案制定上,高职学校很少“区分生源”。当前中高职培养模式并未对中职教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导致中职的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忽视了对中职学生继续教育能力的养成。
(三)部分专业设置不对口
专业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条件,也是专业技能提升的捷径。虽然中高职专业设置均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实际,但在专业名称和内涵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中职专业种类多而覆盖面窄,高职专业少而覆盖面广,以致一些中职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高职专业上。如果完全选择一个新的专业或对接不紧密的专业,就失去了中高职衔接的意义,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
在目前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较多,已经成为制约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最大困难。
1.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偏少。一些中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技能培养,重视就业率,忽视了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化课程教学和基本素养的提高,从而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水平”的要求,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不够,动力不足。
2.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由于过于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很多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比高职学校同专业开设的还要多,特别是一些技能型较强的专业,所以,出现了高职与中职实践课程“倒挂”的现象,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课程与教材选用不衔接。很多高职学校没有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学情,以至于在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选用上缺乏衔接。有的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在中高职重复开设,导致课程资源的浪费;在教材选用上,有时出现难易度、宽窄面倒挂的现象,造成中职与高职教育间衔接困难。
三、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
(一)搭建多渠道的沟通交流平台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出现的一个较大问题是中高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由于沟通渠道不多,各自的积极性都不高。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一些高职院校加强了与中职学校的交流,然而受区域限制,这种交流面还是很窄。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加强对中高职对接的引导。
(二)设计利于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教学进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升学考试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要加大市场调研,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骨干共同研讨,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所在,从而制定出有利于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应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既体现培养目标的连续性,又体现中高职层次上的差异性。
(三)注重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
从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来看,要注意中高职不同阶段对课程的层级要求,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的基礎性和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基本技能的养成;而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多地应考虑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主要职业技能的培养。此外,还应注意中高职不同阶段开设的课程要体现知识体系的递进关系和逻辑关系,既不宜漏开,也不宜重复开设课程。
(四)加大中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对接
中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综合考虑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与技能要求,统筹安排中高职阶段实践教学。中职阶段可安排一些行业认知实践和部分课程实践,重点安排一些理论要求不高、技术含量适中的实践教学。中职阶段不宜安排一个学期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高职阶段应设定较高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实践,根据专业情况,在学生的最后一年或半年应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中高职学校可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共享,尤其是中职学生的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安排到高职院校进行,一方面增强学生对高职院校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从而为更多地对接创造条件。
(五)通过选拔方式的设计促进中高职教育对接
可以采用“德育+技能”的考核模式,引导中高职教育更好地对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培养的学生首重品德。因此,在中职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亦即素质考核不合格不能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其次,鼓励学生在中职阶段加强对职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在升学阶段,对在中职阶段获得一定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可采取免试入学的政策,对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学生,实现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四、结语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紧密衔接是必然趋势。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是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蔚.关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思考[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3]赵瓬.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4]贾恭惠,吕淑珍.基于职教联盟视角的中高职衔接“一创新、五对接”[J].当代职业教育,2013,(7).
[5]王琪,任君庆.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的理论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6]周永莲,周维金.试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