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分探究
2016-05-30赵爱平
赵爱平
我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时,作了精心的设计,并和学生一起做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想尽量多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以便进行观察、操作、研究,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与我的意图大相径庭。
教学片段:
1、认识内角与内角和(出示三角形)
师:每个三角形有几个角?(三个)
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板书:内角)
师: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作三角形的內角和。
(继续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2、实验探究。
师:(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请你们用量角器度量一下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几度。指名学生上台度量。)
师: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
师: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 ?你们怎样来证明它?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验证、交流。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是用量角器量的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生2:我们组是用量角器量的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也是180。
?(此时班中已没有人举手)
现象:我本想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验正作铺垫,只是,由于学生受老师导入中用量角器量角方法的限制,因此验证过程中没有出现新的验证方法,没有达到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问题:本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地寻求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样的教学,课堂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但学生获取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仅仅是知道,而不是感悟。
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识要求,在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去操作。从生活中的经验引入,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具体地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细致把握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学生产生错觉,引起不必要的误导。
2、善于运用生活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 。
3、新课标强调的“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既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源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改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不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做如下改进:
1、内角引入激趣导学。
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问:它有几个角?(4个)
师:那么这四个角在数学里我们给他一个名称,把它叫做正方形的内角,而且每个角都是(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是360,因为正方形有4个内角,每个内角都是90,所以它的内角和是360。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旧知识找到衔接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学习热情,为下一步探究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师演示,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生1: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们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两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生2:得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谁来猜一下,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大正方形内角和的一半,所以得到它的内角和为180。
师再问:是不是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从而激起学生研究热情。
(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
2、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分工合作,共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每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各类三角形数个,剪刀,量角器,直尺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人人参与活动,每组发一份实验操作报告单,学生边实验,边填写记录,然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实验步骤:
设计说明:这样的设计, 教师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在讨论交流中锻炼思维,提高认识,改变了教师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克服了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学生在活动中敢想、敢做、敢说,真正体现了学生实践操作的主动性、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