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探究

2016-05-30王勤霞李景山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王勤霞 李景山

摘 要:随着“互联網+”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发表观点、想法、意见等的重要平台。高校舆情治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为其在管理上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舆情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舆情出现了新特点,为高校舆情治理能能力的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173-0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社会各个层面。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互联网+”为治理平台,实现网络舆情治理的转型,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一、“互联网+”与网络舆情治理

2013年,腾讯CEO马化腾最早提出了“互联网+”一词,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2]“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各个领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概念。而阿里研究院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 +在内涵上根本区隔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义了信息化。”[3]从此在学术界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它是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一定的特定阶段,是由经济发展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网络新兴技术的成熟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各种模式融合,每个领域都高度关注其带来的影响,目前高校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学生作为教育群体和舆情主体,运用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积极参与社会所发生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思想。治理是一种网络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而且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4]舆论治理是在一个新的舆论生态环节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改变传统的治理方式,针对公众意见、观点中出现的不文明的舆论现象,采用新的治理手段,引导公众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化解舆论危机的治理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所以,所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在整个高校管理制度视域下,管理者运用自身的权力,去引导、把控和规范舆情主体的网络言论,最大限度地增进高校的公共利益,化解高校舆情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综合,它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5]。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加速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改变了传统舆论场的格局,为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舆情主体表达非理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场以“人人都是麦克风”为主要特点,校园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来源和发布者,高校管理者信息主导权和舆论引导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整个校园的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转变。大学生有盲目跟风、从众行为,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在不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看法和观点。他们表达的观点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并且有很多大学生违背良好公共道德风尚和法律规范,采取极端的手段,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例如语言谩骂、诽谤、人肉搜索等方法,这些舆论具有情绪性、偏激性和攻击性的特点,严重导致了事件主体隐私权受到侵害,加大了高校舆论治理难度。

2.舆情内容多元化、碎片化。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国内外、社会校园热点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大学生就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传播载体发送各种信息,比如说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呈现出信息多元的特点。此外,信息传播过程还呈现出“双重碎片化”特征,即舆论主体发表言论的时间碎片化,以及内容编辑的碎片化。体现在大学生喜欢利用空闲时间浏览各种碎信息,同时也在碎片化时间里分享和传播这些信息。在内容上,他们习惯于用只言片语的语言描述,加上一些现场照片或者一些小视频,表达心中的想法。

3.舆情传播迅速性。“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互融合贯通,导致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打破了以前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导致他们对社会信息的敏感性,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传播迅速性、突发性等特点,网络成为了校园内主要反映社会舆情的载体之一。大众传媒成为高校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征,加快了舆情传播的速度,为高校舆情治理能力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建设的策略

新时期,“互联网+”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管理者要根据舆情新特点,加强提升网络舆情理能力,有效引导高校舆情的正确走向,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1.培养舆情主体理性表达意识,共同建立舆论文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论述:“个体一旦进入群体之中,其个性便被湮没了,变得情绪化,并失去自己的判断,群体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个体会追随群体的行为表现。”[6]大学生具有相同观点的舆情主体会形成一个网络集群,与孤立的网络主体相比,网络集群中的大学生更容易受群体情绪感染,缺乏理性意识,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进而造成校园网络舆论事件的发生。

高校舆情主体的理性表达,是高校建立舆论文明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高校必须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把课堂教育和课下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理性表达意识,保证学生在网络表达中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言行,提高他们对舆情信息的甄别能力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理性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公民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律行为,建立舆论文明。作为高校舆论主体的大学生,要用辩证、客观的视角认知信息,根据舆情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分析,抵制情绪化地表达观点、传播信息、上传信息,培养主体意识,建立一种舆论文明,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2.管理者要牢牢舆论话语权,提高管理水平。在“互联网+”时代,只有牢牢掌握舆论引导权,才能决定舆情发展的后续导向,掌握舆论话语权。作为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舆情状况,要牢牢把握主权,控制舆论走向。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发挥内容权威的优势,在舆论博弈中善于争夺舆论制高点,掌握信息引导权。在面对舆情危机时,要准确把握信息源,充分运用互联网舆论规律,随时关注舆情主体的思想动态和舆情导向。积极回应线下舆情和线上舆情,在对舆情性质和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之后,迅速发布自己所掌握的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舆情走向。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引导作用,打造主流舆论意见领袖。高校要充分利用意见领袖的舆论力量,来引导整体舆论方向,以辅助管理者消减和释放舆论压力。比如高校骨干教师、辅导员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利用互联网优势,对学生热议的话题及时做出回应,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情。

3.转变舆情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管理者转变原有的治理模式,建立以“互联网+”时代为核心资源的高校网络治理新模式。“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7]在高校治理中,治理模式的转变是基础,制度是治理能力建设的保障机制,不断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首先,建立以“互联网+”为核心资源的治理模式。“互联网+”时代具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各平台拥有的优势,高校可以通过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综合系统,储存学校大量相关信息,具备对各项数据挖掘的能力,能够对学校日常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充分地为高校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完善高校舆情治理机制。高校治理机制包括领导机制、数据流动和沟通机制以及高校信息保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与教育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等各参与主体的信息息息相关。所以,要完善治理机制,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以确保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数据应用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