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育”特点谈少儿美术教育的价值
2016-05-30李晓斌
李晓斌
摘要:美育以艺术教育为核心,以开启人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为己任,通过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艺术教育领域,构成了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幻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丰富的人文意味,实现着人类对美的认知需求,表达着人类对世界的种种观点与态度。本文从美育的特点入手,结合少儿美术教育的功能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理念,以期为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美育 少儿美术 价值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170-02
一、“以情感人”—— 少儿美术教育的前提
在18世纪的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提出“美育” 概念,并在《美育书简》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其不仅从美的角度来关照美育,而是从人的身心关系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让人重新认识美育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美育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的教育方式,是艺术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独特表现,因为艺术作品倾注着艺术家的深厚情感,并通过细腻感人的艺术叙事,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情感,使人感受到美的影响。所以,艺术教育的功能是在“以情感人”的过程中实现“以情育人”的目的。同样,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以情感人”必将通过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继而通过“想象力”提升“判断力”,“判断力”实现“创造力”。
首先,“以情感人”是培养少儿“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础。
在少儿的眼中,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情感的。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儿童对所描绘的景像具备兴趣之后,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在此过程中,少儿的情感特点是单纯而直接的,美术可以直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就需要教师对儿童的审美特征有理性认识,进而实施符合少儿审美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喜欢把景物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事物画成运动的事物,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们所特有的,也是艺术情感所激发的创作力量。由于每一位儿童的出身背景不同,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孩子眼中可以想象出不同的情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同一个题材,展示不同的情感画面,继而,在互动性的比较教学中激发少儿潜在的审美想象能力。
其次,要通过美术教育的“想象力”提升少儿的“判断力”。
美术可以通过线条所构成的画面美,让儿童主动地去观察和想象审美对象,并对与审美对象相关的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在此过程中,儿童大脑中储存的画面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判断力就越清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学的体验性,加强户外实践教学,引导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继而提升少儿的知识视野和判断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关注当前儿童所面临的网络绘画和漫画卡通等媒体信息的影响,引导儿童对这些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让儿童对生活环境做出仔细的观察和理智的选择,因为,少儿判断力的准确与否,反映其人格形成的特点,所以,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想象教育实现对生命的认知,建立良好的行为动机。
再者,要通过美术审美的“判断力”实现少儿的“创造力”。
进入新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品格的创造型人才,美术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现代教育强调,审美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感受与创造能力的结合。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少儿主动参与创作的能力,继而,在推进“想象力”和“判断力”的基础上实现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二、“潜移默化”—— 少儿美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是在审美教育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感染,使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将成为人生观和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首先,“潜移默化”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教育,通过艺术的形式认识艺术的内容,是人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要学会倾听和了解儿童的创作想法,并善于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继而通过感性形象增强儿童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同时,要从生活中的细节现象入手,用美术还原生活,让孩子从细小的情景中体悟生活的道理,继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理性思考的能力。
其次,“潜移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过程。
学习与认知的结果不是因为教,而是因为学生被引导到一条发现之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居高临下的教,而是应当同学生一起享受教学的整个过程。美术教育作为“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儿童的学习认知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让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继而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选择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及其方式,以便发掘自身潜能。
再者,“潜移默化”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创造过程。
从教学方法的层面而言,教师的行为影响大于教学的内容。所以,在我们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将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榜样。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得到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强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学习;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线条和姿势,就会失去美术教学的潜在意义,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和创造的空间,继而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三、“寓教于乐”—— 少儿美术教育的目标
艺术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作为审美教育的目的,要通过艺术手段实现教化功能,并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让接受者发现真、善、美。
首先,在“寓教于乐”中学会做事的方式,也即学习的方法。
美术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出发点,以绘画创作实现情感教育,继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少儿绘画经历涂鸦——再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教学重点,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思路,实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开创互动式教学,加强学生对绘画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
其次,在“寓教于乐”中学会做人的态度,也即心灵的修养。
艺术教育是增加人内心感知的有力手段,也是传递真、善、美的有力途径。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说:“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所以,在“寓教于乐”的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真、善、美的理解,提高儿童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并在认真对待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进而提升心灵修养。
再者,在“寓教于乐”中建立稳定的价值观,也即人格的实现。
一种文化环境的产生,一种心理取向的形成,带给儿童的影响是无形的,却是长久的。少儿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个性不断完善的教育;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儿童思维模式走向统一,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技能教育转化为人格教育,继而培养儿童的生命自信、合作精神、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建立稳定成熟的价值观,才是美术教育最有价值的贡献,才是儿童美术教育之最终目的。
结语
以艺术教育实现整体教育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本文以“美育”的特点关照少儿美术教育,并提出“以情感人”是前提,“潜移默化”是途径,“寓教于乐”是目的之观点,旨在推进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其学习方法和效果。少儿美术教育的改革,对启蒙艺术教育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艺术教育之一的美术教学,如何能更科学有效的适应教育发展与时代的形势,需要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使之能够在实践教学与研讨中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之策。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著《视觉思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滕守尧 译 199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