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视域下加强农业院校思想教育研究

2016-05-30吴晓旭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思想教育

吴晓旭

摘 要:农业文化是人类进行农业劳动时形成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的总和,它是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既关键而又易于被忽视的文化力量。针对农业院校学生在思想上的突出特点,充分发挥农业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化功能,探讨在高等农业院校中以农业文化为切入点的思想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农业院校;思想教育;农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123-02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学生在思想方面的问题不断突显,思想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解决农业院校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探寻化解思想与现实矛盾的教育路径,无疑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现代文化的衔接点,起着认知、教化、凝聚、调控的作用。发挥农业文化的教化功能,十分有利于加强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教育。

一、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在思想上的突出特点

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知识体系专业化,人文素养弱化

由于农业院校在专业比例上以农、林、畜、牧等学科为多数,而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艺术类的学科在农业院校的专业中所占比例较小,从而削弱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同时,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自然科学的严谨教育,相对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并且,农业院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乡镇,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有所欠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严重脱节,大部分学生讲求实用效用,往往对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课、选修课漠然置之。在社会、学校、个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农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弱化,但想要改变现今农业院校自怨自艾的现状,要成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水平大学,就必须从人文与精神上寻找药方。

(二)思想认识有偏差,学农不爱农

其一,很多学生进入农业院校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对农业地位缺乏正确的认知,自我认识不清晰,心理素质不高,导致其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牢固,虽身在农业院校,心却在其他专业或行业,甚至对本专业出现抵触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对未来产生迷茫感。其二,农业院校缺少及时有效的途径去对学生的消极思想认识进行矫正和疏导,有些农业院校对身为“农”字号十分不自信,申请更名转而放弃自身专长和特色,另谋路径发展非“农”的新兴热门专业,旨在向综合性大学大步迈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院校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自信。其三,社会上和部分家长对学生就读农业院校的错误观念和狭隘偏见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落差,这些有着错误观念和狭隘偏见的人往往将农业院校与农林业低级产业相联系,不了解国家和农业的发展现状,对农林专业前景并不看好,思想保守,直接影响农业院校学生对专业自信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就业矛盾丛生,学农不务农

农业院校学生就业率低的现状,既有来自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来自学生就业的心态问题,以及家长望子心切的原因。农业院校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有多方面原因。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他们认为农村机会太少,或者自己的专长不适合在农村发展,再者是忍受不了农村地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有的學生来自农村,希望通过高考越出“农”门,毕业后更不会考虑回到农村工作。另外,农业技术岗位、农业服务岗位的回报周期长、薪酬相对其他行业少、工作环境较差,相比之下,绝大多数的农业院校毕业生选择到一线城市、沿海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就职是首选,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充分强调环境、薪酬、食宿等条件,种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农业院校毕业生“学农不务农”的尴尬局面。

二、思想教育以农业文化为切入点的路径探索

(一)注重农业政策解读,深化农业地位认识

在课堂上应该详细介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普及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深化对农业作为基础地位的认识,能够洞察时代脉搏,体察社会所需,与时俱进,学以致用。而一系列的农业扶持政策的解读是思想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的政治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细致地解读,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与切身实际相关的身边事。

同样的,与农业联系紧密、与农业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前景相关的方针政策也需详细解读,例如生态文明建设、三支一扶以及最新提出的“互联网+”的互联网新思维。

(二)加深对农业文明的了解,促进人文素养提升

农业文明是农业生产在文化上的积淀,贯彻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源自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深农业院校学生对农业文明的了解,不仅有利于他们接受历史、政治、文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自然与人文科学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课上,适当地穿插自然辩证法、农业科技史、农业发展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扩宽农业文化学习渠道,提升专业自觉自信

除了在课堂上的教导,还需要拓宽农业文化的学习渠道,加大学生与农业文化的接触面,提升专业的自觉与自信。这样有助于农业院校学生从浩瀚的农业文化中,定位自己在农业方面的兴趣所在。

增设相关农业文化选修课。增设农业发展史、农业科技史、古代农业、现代农业的选修课。通过选修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中国农业发展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从而培养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使命感。

丰富校园农业文化活动。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人文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组建农业文化社,举办征文和演讲比赛、重视人文社科的课题研究等方式,加深农业院校学生对农业文化的了解。

建设农业文化长廊。文化长廊建设对农业文化的介绍具有直观性,一方面通过文化长廊将文化信息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校园农业文化景观的特色。

(四)加强农业精神培育,树立服务三农理想

加强培育农业院校学生“勤劳务实、担当奉献、恋土乐种、传承创新”的农业精神,使他们能够形成在城乡差距大、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中为三农奉献知识和青春的理想信念,成为一个为农业献身、为农村扎根、为农民幸福奋不顾身的农业人。

寓农业精神于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先进榜样能够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榜样的先进事迹就是十分有感召性的教材。在先进典型的事迹中领悟农业精神,感悟农业人身上的品质,让农业院校学生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

寓农业精神于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去领会农业精神,体验我国的三农状况,感受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实践中接受农业精神的感召,找出自己专业学习上的差距,激发自身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思想教育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关于加强农业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