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6-05-30林玲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教育

【摘 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当代教育除了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增长外,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发展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体育活动能让人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愉悦感,还可以增强自信心、成就感,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小学体育教育的实践,分析了体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重点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相对来说还比较脆弱,再加上生活体验尚浅,为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和学校要加强引导,特别是学校,要在多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是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的体现,学校要以课堂作为主渠道,以各学科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学生与老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方面意义重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既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对体育学科的新要求。

一、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两个方面,身体锻炼本身就可以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者需要对外界的环境做出迅速的反应和判断,这样才能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完成规定动作。因此说,小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促进反应速度与知觉判断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增强自信心。第二,能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运动能够给学生带来释放的感觉,小学生天性好动,精力旺盛,通过体育锻炼能够释放过剩的精力,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产生愉悦感,减少情绪负担,这种体验和感觉是在文化课学习中所不能体验到的。第三,能够强化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相对比较稳定,在适应社会人格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是人必须学习的一种能力,小学生社会接触面窄,课堂互动少,少有机会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而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是一种需要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交流的活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消除孤独感,增进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欲望,从而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二、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优势,努力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才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要求体育老师做到:第一,要照顾不同学生的体能差异及心理承受能力,不能采取一刀切的体育项目测试标准,以避免导致一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恐惧感和自卑感,反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第二,教师要精心安排体育课内容,多选择趣味性强和参与人数多的团体体育项目或游戏项目,这样才能将大家融合在一起,促使同个班集体的学生更好的交流、互动,促成融洽师生关系的形成。第三,充分发挥师生教学自觉积极性,通过集体心理间的传播交流,建立起健康、民主、良好氛围的集体意识,满足不同身心发展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快乐感、归属感,从而唤起体能、智能,强化道德力量,帮助构建起健全的人格。

2.挖掘体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体育课程不是心理教育课程,体育课教学的主线是体育运动、增强身体体质,心理教育是隐藏在主线之下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体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将心理健康知识内容有机融入和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去。现代孩子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过惯了受父母溺爱的生活,在性格上比较自我,存在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新环境适应能力一般都比较差,一旦遇到点挫折和困境就会不知所措。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注重学生自信心、独立能力的培养,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增强孩子的集体意识。比如在教学足球体育项目时,要重点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和配合能力,在带球过人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技巧之外,要先树立自信心,这样才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自乱阵脚,带球失控。因此,不管是个体体育运动项目还是博弈体育项目都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自信心,才能参加或完成体育运动,这在无形中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意识。

3.把握学生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

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在把握整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第一,在一个班级里总是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学习、生活上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对于这类学生,体育老师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锻炼他们的意志力。比如,在800米跑中,这些学生可能会坚持不下来,这时候体育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加激励的方法,激励他们可以适当放慢速度坚持下去,在他们最终完成的时候,要为他们的坚持表示祝贺,以激励他们的意志。第二,对于体质比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放宽标准,就算是学生成绩表现不达标,只要他们尽力了就要给予适当的表扬。第三,下课时间,体育老师要多与体育课程表现差的学生沟通、聊天、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状况,找出问题所在,并在往后的体育课中做到有针对性。第四,在体育项目活动中找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与表现差的学生组成搭档,这样表现差的学生就可以减少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从而扭转弱势心理。

4.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课程中,老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各种体育锻炼的技术和方法之外,还要教学生学会承受各种压力,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小学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而体育锻炼正好能够培养人形成顽强的意志和提高人的自信心。比如,在寒冷的冬天进行跑步锻炼,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考验耐力,也可以考验毅力;在各种团体体育竞赛项目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输赢观,培养良好的比赛竞技素质,做到:赢,不骄傲、不得意忘形;输,要有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此外,体育活动项目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小学生能够接受、完成的范围内,这样才可以吸引小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进来,以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放松身心,达到心理减压的效果。此外,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残疾人运动员学习,学习他们不气馁、挑战自我、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不但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小学生的体质体能,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锻炼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老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兼顾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松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并重发展[J].新教师,2015(05):29.

[2]李丽.谈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2014(12):31.

[3]竺孝红.体育课中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J].体育时空,2013(15):22.

作者简介:

林玲(1978.9~ ),女,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人,民族:汉,学历:大学本科。

猜你喜欢

体育课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