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及借鉴路径
2016-05-30吴薇
吴薇
摘要:在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之间冲突碰撞愈发激烈,通识教育成为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创建了许多平台,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漠视,则导致了大学生职业素质不高。美国高校尤其是哈佛大学施行的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课改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中国通识教育改革借鉴路径做了阐述。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国高校;借鉴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7-0101-02
哈佛大学在美国乃至世界通识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通过充实、革新理念来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哈佛通识课程体现了实用主义、国际意识,具有整合性、探究性特色。中国教育界应当充分重视专业化教育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并参考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将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来丰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
哈佛大学通过早期的两次课改、《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出版及影响、核心课程的出台实施、通识教育新方案实施四个阶段,对通识教育做了革新、优化。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
(一)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的成功之处
1.凸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佛大学通识教育新方案中明确指出四大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2)强化学生对自身与传统之间关系的理解;(3)注重塑造学生鲜明、独立的个性;(4)明晰自己行为隐射的道德观。这些目标的制定,皆以学生自身所需为参考标准,旨在提升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恶劣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新的通识教育方案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将原先的七个核心领域调整为八个新领域。新领域囊括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审美与诠释、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文化与信仰等等内容,对学生站在心理角度透析自己、丰富精神世界、认知自然、感知社会、鉴赏艺术、理性思考、明辨道德政治问题等具有很大的益处[1]。由此可见,哈佛大学的育人目标逐渐完善,成功开辟了“培养世界公民”的先河。
2.课程设置的灵活化,学生选课的自由化。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自由、顺其自然地成长。课程设置的灵活化,学生选课的自由化利于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品质的塑造。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从历史类课程、专业免修规定两个方面做了修正。历史课程不再划分为独立的科类,而是将其分散到每个领域。这种改善,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满足了通识教育的双重要求。另外,双向计算课程取代了专业免修规定。免修规定的存在,对通识教育要求学习的课程做了统一规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现行的双向计算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项选择,而且达成了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
3.各专业加强交融,知识结构高度整合。通识教育中,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不同专业之间建立相互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哈佛大学以非本专业学习者的兴趣、需求为依据,进而完善跨专业课程的创建、管理体制,并实现教育和专业的完美结合。哈佛大学善于将思维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在高级烹饪学科教学中,教授会在课堂中模拟家庭做饭的场景,在烹饪的过程中,分析其所涉及的物理科学知识。这样的上课方式,既使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又提高了学生对通识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2]。
4.课程趋向于实用主义。哈佛大学在通识教育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即实用主义。其一贯主张勇敢主动地面对现实,而非回归古典传统。其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在价值观、知识培养的基础上,还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内心需求等纳入了教学范围中。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以后立足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5.课程设置体现均衡化。哈佛大学虽然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更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始终认为,科学不仅奠定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对充实人类的精神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断言的缘由,来自于对科学价值的充分认识。科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科学的态度、习惯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哈佛大学将科学素质提升到与人文素质平等的位置,彰显了其均衡课程的力度。
(二)哈佛大学课程理念、管理的成功之处
1.稳步推进过渡期管理、课程更新。哈佛大学在全球高校中首屈一指,主要取决于其能够做到不断回顾、思考、革新。哈佛大學新方案更替旧方案时,都会做好过渡时期的评价机制、教学机制等。课程的更新速度、质量,也会在师生的承受范围之内。哈佛大学在更新课程的时候,对原课程有选择性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例如,新增的社会模块,它的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原方案的外国文化领域。总之,哈佛在推进通识教育的工作中,稳扎稳打,夯实了其教育的地位。
2.多样、变通的课程管理。
(1)教师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管理课程。课程管理的方法比较灵活,其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教师个人管理、教师分组合作管理。其中,在分组管理中教师人数不等,且某些小组教师从教方向相差甚远。例如:现代印度与南亚课程,被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两位老师承担;儿童发展学基础课程,被公共健康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揽。教师之间的学术研究差异并不会对教学造成困扰,反而会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更好融合。这种管理方式对践行知识整合,具有积极的影响。
(2)合理分配课程名额。由于学生的兴趣、上课时间以及季节变换等因素影响,很多通识课程对选课名额进行了恰当的限定。例如,某些受欢迎的通识课,选课名额会分配得多一点;对于比较冷门的或者不太受学生追捧的通识课程,设定的人数就会相对少一些。
(3)设立课程暂停机制。因为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课业等,可以适度暂停某些课程。这样做,可以为学校、师生创立一个缓冲期。待到合适的时机,重新开设课程。
(4)做好课程咨询管理制度。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课程大都不甚了解,所以在选课之前要做好课程咨询。哈佛大学把课程分级管理,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选课。可以通过咨询老师、查阅网站等,确定即将选的课程的难度和需要做的准备。
(5)做好交叉学科的选课备注。同时教育的整合特点,导致难以准确的将课程互斥分類。例如:流行文化与现代中国课程,既属于文化与信仰领域,又属于审美与诠释。对于这样的情况,在选课时应做好备注,防止学生出现“重选”的现象,确保每位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好选课平台。
3.教学和研究互融。哈佛大学规定,每项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研究、讨论或者做实验、解决困惑。例如,在看完影片或阅读书籍后,师生可以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受、领悟;做实验,感知自然灾害等的发生原理;开展兴趣主题研讨课。
二、中国通识教育改革借鉴路径
1.根据学生、社会发展制定解决问题、变化的策略。深入研究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历次变革,都以学生实际所需、社会发展变化为依据。通过四个阶段的发展,哈佛大学成功完成了古典自由主义到科学实用主义,再到市场消费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跨越,依次演变:绅士,工业实用人才,同转结合的人才,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有教养礼貌的人,世界公民。哈佛对通识教育的革新,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发展、学生实际生活的需求。
2.处理好稳定与灵活、传承与改革的关系。哈佛大学并不是打无准备之仗,其能够洞察时势,及时制定措施以备战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并在教学目标、课程分类等方面做好详实的规划。其会通过选择性的继承与创新,实现通识教育的统一、连续性。虽然,每个改革阶段的育人目标概念不同,但是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3.健全管理体制,丰富教学方法。哈佛大学之所以如此著名,亦得益于其完善的管理体制。阅读《哈佛红皮书》等资料,你会发现哈佛设立了监督机——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为学生参与通识教育课程保驾护航。学校为通识教育常务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章程,其成员可依据此规则进行管理。另外,为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学校还建立了评估会。评估会的存在,利于改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等。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同时,哈佛大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了很多野外实验环节。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的探索、研究还停留初始阶段。尽管很多大学已经不同程度地开设了通识教育课,但是并未领悟到通识教育课的精髓,只是形式的模仿。很多高校,由于在对通识教育课的理解、开展、管理等方面欠缺不足,不能收获到可预见的成效。同时,由于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社会发展变化,导致学生缺乏选课的兴趣,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通识课教育中来。学校将注意力过多投入到专业划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如若在不转变教学理念,将会无法适应社会职业。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现今教育制度的漠视通识教育及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愈发表明了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有效开展问题亟待解决,希望广大专业人士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李桂红.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02):81-85,119.
[2]江海.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15,(0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