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2016-05-30王宪怀

甘肃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导入数学教学艺术

王宪怀

【关键词】 数学教学;导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109—01

精彩的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循“故”而知新;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感情的起博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一、设疑激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悬念,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导语要设计得逼真、恰到好处,必须与本堂课教学的内容、情境相符合,使学生在探究悬念“谜底”的同时,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对数的计算”时,笔者先拿出一张硬纸,提出下列问题:同学们,它的厚度约为0.82毫米,对折三次,厚度还不到1厘米。要是对折100次,它的高度大约是多少?笔者告诉学生厚度将超过一座山的高度,学生们很惊讶,感到新鲜有趣。此时,笔者因势利导,随即讲起对数表的构造及查表方法。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二、直入课题

有的课主题明了,开门见山就可以出示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以这样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加法,今天再来学习有理数减法。看看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

三、故事入胜

从与新课有关的名人轶事入手,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一开始上课就精神饱满,迫切要求学习。

例如,教学“用配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时,笔者就出示了著名数学问题:“传说在古老的阿拉伯,某富商有11匹骏马分给3个儿子。分给长子,分给次子,分给小儿子。这位富商死后,3个儿子都不知道该怎样分。正当无计可施时,一位聪明的老人骑着一匹马来到他们的面前。老人听明原委之后,便把自己的马牵入他们的马群之中,共有12匹马,然后分起马来,老大分,得6匹马;老二分,得3匹马;小儿子分,得2匹马;剩下一匹马还给老人。这样把分马之事圆满地解决了。”故事讲完后,再依据刚才情境列式解二次三项式,学生印象十分深刻,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四、温故创新

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等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新概念。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在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分配率公式a(b+c)=ab+ac,再把原来的正数a、b、c分别换成有理数进行推导,不难推出有理数分配率公式。

五、生活发现

在讲数学新概念时所列举的例子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教学,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学校每天供应营养早餐,你吃几个鸡蛋?几个面包?几盒牛奶?”学生纷纷发言说明。笔者要求各小组统计,然后继续提出问题:“当你收到这些数据后,你会怎么向灶房说?”结果学生一致认为,鸡蛋与鸡蛋相加,牛奶与牛奶相加,面包与面包相加,即买31个鸡蛋、31个面包、31盒牛奶。于是,笔者指出“这就是合并同类项”。最终学生都能结合刚才的事例,正确地总结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六、归纳渐入

归纳是对个别的、特殊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笔者设置了以下4个问题程序:

1.计算得数:82=?52=?

2.求出82-52=?

3.进一步举例找规律

4.得出公式a2-b2=(a-b)(a+b)

学生通过对“82-52=?”的探究,逐步推广到其他算式,进而得出一般公式。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导入数学教学艺术
纸的艺术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